凌遲十八年:把我們的血肉,築成西九新的故宮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7-01-09-%e4%b8%8a%e5%8d%881-44-40
「藝術文化是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鋭意推動香港成為一個國際文化都會」--林鄭月娥,2016年8月28日維港音樂節馬勒第八交響曲音樂會致辭(圖:大紀元)(按:由於當時文化中心維修,這場由接近四百名來自香港及維也納的音樂家聯手演出的音樂會只能擠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上演,樂曲開首雄偉的管風琴序奏也無法重現)

凌遲十八年

人當然是自私,我關心西九的表演場地(特別是包含音樂廳的音樂中心)當然是因為我的工作與愛好都與音樂相關。但是,如果(當然是如果而已)有一日又失驚無神「送大禮」,說保利文化願意承包啟德體育園區將之改建成世界級表演文化中心且內有國際級劇院及音樂廳,我絕不會無恥得發表甚麼《啟德的五十道想像》之類的文章,對政府靠犧牲其他界別需要違反承諾得來的福利意淫一番。

諷刺的是,現在就是有人見到人血饅頭快將到口,就急不及待在報章分享對阿爺滋味的想像--噢,對了,他們試過因為租不到場地而兩三年不能演出嗎?他們試過傾家蕩產冒險做一場最終被場地限制而浪費排練成果飲恨收場的演出嗎?他們試過找外地藝人合作也不能特別訂租還要被職員嘲笑級數不夠所以不會考慮最後有藝人但無場地嗎?

當然沒有!這十八年被「殘酷困境」與「虛假希望」兩把生鏽割刀凌遲的又不是他們。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7-01-09-%e4%b8%8a%e5%8d%8812-07-37
金城武在《投名狀》(2007)被凌遲處死演得凄美,不如你來試試?

各位支持「在西九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這是不同於「在香港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前輩、同業、朋友,讓我們回想一下西九是如何出現的:

1998年10月7日,時任特首董建華在當年題為《群策群力 轉危為機》的施政報告說,要增建表演場地,所以有了西九的構思。

-11年後-

為了與單一招標的官商勾結陷阱鬥爭而蹉跎歲月,計劃推倒又重來。反覆諮詢,得出了集表演場地及現代藝術於一身的西九文化區。

2010年6月9日,德勤的《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場地市場分析的顧問研究報告》中,計及康文署預計在牛頭角(即去年底終於動工的東九)及粉嶺興建的新場地的推算下,大劇院、室樂音樂廳及音樂廳在2015年的潛在使用率分別高達143%、85%及112%,預計至2030年達295%、170%及196%。即是說香港對表演場地的需求只會繼續上升。報告也建議將大劇院、音樂廳、室樂音樂廳等放在第一期(2015-2020)儘快完成。

-1年後-

2011年9月,西九管理局以Norman Foster「城市中的公園」方案為基礎發表最終藍圖,確定發展時間表

2014 至2017年期間: Ÿ
.在2014 至2015年期間:部分西九中央公園及小型展覽館 Ÿ
.在2015至2017年期間:
-戲曲中心(戲曲劇場、茶館和藝術教育設施)、自由空間(附設「音樂盒」),以及戶外劇場。
-當代表演中心(設有三個黑盒劇場及藝術教育設施),但需視乎高鐵的工程

2017至2020年期間:
.M+第一期
.演藝劇場
.中型劇場I
.音樂中心(內設音樂廳、演奏廳和藝術教育設施)
.大型表演場地及展覽中心(需視乎其他資金方案)
.音樂劇院(需視乎其他資金方案)

2020年後:
.大劇院
.M+第二期
.中型劇院II
.戲曲小型劇場

再次經公眾諮詢後,計劃落實。

-2年後-

2014年5月28日,林鄭月娥在立法會報告西九第三期或因資金問題未能完成,並說了那句「比粗口更難聽」的話:

唔存在做定唔做,但時間性要考慮。否則如果起咗出嚟,整個文化發展水平趕唔上,都係嘥咗(浪費了)佢!

-2年後-

2016年12月23日,林鄭月娥宣佈將會於大型表演場地位置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35億費用由馬會支付,繞過一切公眾諮詢及向城規會等政府部門申請,且毋須招標直接委託嚴迅奇設計,2017年動工,預計2020年落成--即從2015年北京故宮向林鄭提議再到完成,僅須5年,正是原定第三期項目全部落成之時。

「香港表演場地不夠」已經成為教科書常識,無論講數據(《香港古典音樂年鑑2014》專文〈論當前香港表演場地窘境〉2015)還是講親身經歷(《文藝圈血肉史》兩集2014-15),加上其他有關西九的博文(《林太,你知道你的話比髒話更刺耳嗎?》2014、《借問魅影何處去?》2015),我已講得心力交瘁,幾乎問任何一位香港表演藝術工作者都會答你場地不夠(魏綺珊代表戲劇界也寫過不少文章),幾乎問任何一位香港表演藝術工作者以及觀眾都會答你我們熱切期待擁有頂級設施的西九文化區。

然而,政府以資金及高鐵工程延誤為由續步放棄完成西九正規表演場地,只有戲曲中心及演藝劇場逃過一劫。2017年1月6日林鄭月娥在立法會說「我是一個喜歡採取主動的官員」,所以北京故宮2015年9月一開聲,就立即從馬會籌得資金並正式放棄原有之大型表演場地在同一海景位置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解決文化界難題就毫無完成意志,坐等「額外的資金」,如有才「建設第三批次的音樂中心」(她記得仍有第四期嗎?);北方有想法呢?快手快腳一年拍板五年交貨--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西九新的故宮。

cover
故宮@橫店

林鄭月娥就是用行動說明任憑多少諮詢多少顧問報告,她就是不會理會本地文化界的死活,她才不稀罕甚麼「藝術文化是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九在她眼中也不是「你我文化新天地」;然後我們與單一招標抗戰多年,最後西九上卻出現不須招標不須諮詢的「故宮」--這不是向文化界宣戰是甚麼?

對我來說,「故宮」從來不是重點,「在西九興建」才是重點。就算要起的是「凡爾賽宮」、「天后宮」、「曾灶財行宮」……多有價值多有意義的Plan B,也不會令政府無視文化界實際需要撕毀十八年承諾而且當中充滿程序問題的劣行變成正當。

朋友,難道你真的覺得政府如此賤待香港文化界沒有問題?你不會生氣嗎?

絕對無力

整件事我感到的只有憤怒,因為這是空前的絕對無力感。我甚至不懂怎樣去好好寫一篇文章去為這件事帶來轉機,那篇《林鄭月娥向香港文化界宣戰》我開宗明義是純為發洩。因為我很清楚,寫甚麼說甚麼做甚麼,都沒有用,面對這個靠一招「無恥無敵」橫行霸道的政府我真的想不到還可以怎樣做。

1)揭露政府的程序不公會製造到足夠民意嗎?
-不會。因為包括所謂文化人,香港人只要見到「結果」是合心意就不會理會過程多醜陋不公。香港建故宮文物博物館終究有一定意義,也有人擁戴,大家自然無視「座落西九」背後的種種污穢。

2)挑戰政府的程序不公要求諮詢最後會帶來轉機嗎?
-不會。政府只會做足大家要求的「程序」(已展開)之後維持決定。連康文署都懂得敷衍申訴專員公處,你以為能逼到政府諮詢後就能擋下故宮那麼太天真了。

3)就當最後真的把故宮擋下來,我們就會有第三期嗎?
-不會。他們有心要完成早就想法子籌錢,不會一見故宮這個代號「Project P」的Plan B就極速與馬會搭上完成。況且,沒有這個Plan B之前,第三期不是早就消失了?

林鄭月娥只是更清晰更赤裸告訴社會大眾,她不想做的,花多少年規劃經過多少年諮詢有多少份報告支持都可以任由爛尾;她想做的,可以視程序制度如無物,不擇手段極速完成。

面對這樣的「官」還有甚麼好討價還價?

而且當你見到文化界不少說法只是聚焦在「故宮是文化侵略」時,我不禁想,難道你們的「原則」就是如果蓋的是李小龍館或是足球培訓基地那麼這就會是德政?

醒來吧,不要因為故宮是你所認同的項目,就眼看政府無力完成西九原有表演設施之餘還在西九的土地上胡作非為,仍然拿著紅旗在旁吶喊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