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神話是怎樣煉成的

介紹過戰前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HKPS),釐清了香港管弦樂團(港樂)的歷史最多追溯至1947年,這篇最終回,將會細看「港樂百年」的神話是如何誕生並流傳至今。

系列之一:《(戰前)香港旗艦音樂劇團: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
系列之二:《港樂血緣報告
系列之三:《百年神話是怎樣煉成的》

 

上回摘要

在介紹「百年神話」的誕生過程前,先重溫基本事實--很重要,所以得一講再講。

1. 戰前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HKPS)並不是「管弦協會」,只是一個主辦各類型音樂演出(包括但不限於管弦樂)的音樂社團,如要中譯應為「香港愛樂社」或是「香港愛樂協會」—其實英文「Philharmonic」本來就不一定是「管弦樂團」。HKPS無常設管弦樂團,而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HKPS大部份演出幾近全為英語喜歌劇,儘管1941年12月HKPS史上最後一場演出碰巧是一場管弦樂音樂會(這應與社會氣氛及女性會員均已徹退至後方有關)。(詳情參見《(戰前)香港音樂劇旗艦劇團: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

2. 1947年成立的中英管弦樂團(SBO)與HKPS完全沒有繼承關係,這從兩者宗旨、性質、組織結構、創辦人及樂團靈魂人物伯嘉(Anthony Braga)為改名一事拂袖而去、與及曾參與兩者的白德醫生(Dr. Solomon Bard)的證言可見,中英管弦樂團實為一由中英學會成立旨在以文化活動推動族群融合的原創組織,沒有所謂前身。中英管弦樂團在1957年由原班人馬改組成獨立的香港管弦樂團(港樂),並成立香港管弦協會作為樂團的營運機構,名字與HKPS相同僅為巧合,而事實上樂團中文名也跟另一較早前(1951年)改名的樂團Hong Kong Concert Orchestra相同。(詳情參見《港樂血緣報告》及白德自傳《Light and Shade: Sketches from an Uncommon Life》)

3. 換言之,港樂的發展史應為:

1946年:中英學會成立(Sino-British Club)
1947年:中英學會音樂組成立中英管弦樂團(Sino-British Orchestra)
1948年:中英管弦樂團舉行首演
1957年:中英管弦樂團脫離中英學會獨立,改名香港管弦樂團(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其管治機構則以香港管弦協會(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之名註冊
1973年:香港管弦樂團決定職業化,香港管弦協會於1973年8月14日註冊成有限公司
1974年:香港管弦樂團開始職業化後首個樂季

一路走來,非常清晰簡潔!

4. 因此,港樂的歷史最多只能--其實也應該要--追溯至SBO創團的1947年,換言之,明年就是70周年。

 

「起源神話」的起源

直到1974年,有關樂團成立年份的官方說法都是以SBO創團為準,儘管1959年第五屆香港藝術節(與現在由香港藝術節協會主辦的香港藝術節無關)的樂團簡介,也是筆者所能找到最早的樂團簡介不知何故寫成1949年(首演後一年):「Formerly known as the Sino-British Orchestra, it has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the orchestral field in Hongkong since 1949」:

IMG_2662
1959年第五屆香港藝術節特刊

而再看到Malcolm Arnold在1968年首演,為慶祝樂團21周年而寫的委約作品《Anniversary Overture, Op.99》,以及1974年的樂團在香港藝術節的場刊中樂團簡介「今年一月,經過二十七年作業餘性演奏的香港管弦樂團,正式改組成為一個職業樂團」可見樂團一直以SBO創團為起點。

螢幕快照 2016-07-14 上午6.14.26
1974年香港藝術節港樂音樂會場刊

由於港樂之音樂會場刊直至1984年才開始常設樂團簡介,在此之前只能從樂團參與其他藝術節中的演出者簡介一窺其自家史觀之端倪—例如市政局主辦的亞洲藝術節。

1976年第一屆亞洲藝術節特刊中,港樂的專文介紹仍然以SBO的創立為樂團起點。到1977年第二屆亞洲藝術節特刊,專文介紹裡樂團歷史已剩下「四年前,在市政局的贊助下,香港管弦樂團成為在港第一個職業性的管弦樂團。」然而,到了1978年第三屆亞洲藝術節特刊中的樂團介紹,一開始竟然是一段來自1895年《The China Mail》的引文,隨後的內文更明確表示HKPS就是港樂,稱這是一個有八十三年歷史的組織--想不到一年前還是自稱小孩,一年後就變了老翁!而SBO則被當成所謂樂團歷史發展的第二階段。(下圖可點擊放大)

螢幕快照 2016-07-18 上午4.44.54螢幕快照 2016-07-18 上午4.44.44

這就是目前筆者找到「港樂源於1895年」神話雛形的最早紀錄,可惜這篇「重要」文章並無署名。

隨後第四屆及第五屆特刊的專文仍然繼續此說法,當中第五屆由中大音樂系教授兼香港電台監製,也曾當過港樂特約樂手的廖思敬(Tom Pniewski)撰寫的專文〈The Hong Kong Philharmonic – An Outline History〉(香港管弦樂團簡史)也沿用相同資料,也直指HKPS二戰後改組成中英學會一部份:「after the interruption of the War, the orchestra was re-organised as part of the Sino-British Club」(Pniewski 1980, 46)

另一篇「重要」文章在1981年出現:3月10日舉行的《獻給亞洲作曲家-香港管弦樂團:亞洲作曲家大會及音樂節音樂會》,港樂的簡介不但繼續以「港樂始於1895年」說法介紹樂團歷史,更杜撰出「樂團的前身為中英樂團,首次演出由佐治.欖勿執棒,時為一八九五年」,這是筆者找到「港樂前身是1895年成立的中英樂團」神話的最早出處。同樣可惜的是,這篇「重要」文章也是沒有署名。

螢幕快照 2016-07-18 上午6.59.21
1981年場刊摘錄,誤將中英管弦樂團當成1895年創立,錯誤流傳至今

到年底第六屆亞洲藝術節特刊,旅美華裔音樂學家韓國鐄執筆專文〈The Beginings of Western Music in China〉(中國初期的西方音樂),有提到一句「[…] Sino-British Orchestra formed in Hong Kong in 1895 (the predecessor of the Hong Kong Philharmonic)」(Han 1981, 62)相信以他的研究範圍,他撰文論及港樂時,一如廖思敬,恐怕僅能引用當時港樂提供的資料而誤信神話。而1982年第七屆亞洲藝術節特刊,由時任樂團公共關係主任凱迪斯(Cynthia Hydes)撰寫的文章繼續提到神話:「Its origin, as the Sino-British Orchestra, were humble indeed, […] play on a cool Saturday evening in November, 1895」(Hydes 1982, 60)。

從1978年最先創立到1981年進一步扭曲,經學者引用然後由樂團轉頭引用學者反覆往還,從此,港樂中人對自己創造的「港樂前身是1895年成立的中英樂團」神話,深信不疑。

 

兩大官方文獻:《慶祝》(1984)、《昇》(1994)

1984年12月,港樂出版職業化十周年紀念特刊《慶祝》。因著神話而找來前港大教務長兼前港樂行政顧問梅樂彬(Bernard Mellor)撰寫〈The Early Year: 1895-1942〉一文,介紹「所謂港樂前身」HKPS的歷史。但細讀梅樂彬的文字,發覺他並非十足信心斷定HKPS就是SBO,他充其量是發思古之幽情,憑著兩者名字相同、與新舊大會堂分別有密切關係及有不少港大人物先後參與其中作為理由,帶出「though the present Society has never laid particular claim of succession to the Societies to which wars put an end, there have been nonetheless elements of continuity」(Mellor 1984, 13)。重要的是,他心知肚明「never laid particular claim of succession」。

175_th
Bernard Mellor (1917-1998)

同一刊物中,白德在其〈Post War Success and the Struggle to Survive 1947-1973〉一文指出「in 1957 the 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 and the Orchestra were re-born, when the name was taken over by the Sino-British Orchestra, which had been founded in 1947, though without any explicit claim of succession.」(Bard 1984, 18)儘管用了re-born一字,他實在是說明HKPS跟港樂關係僅為取了相同名字,港樂的源頭始終只是SBO。

把這兩篇文章合讀,相信不會不對神話起疑心(尤其白德是親歷HKPS到SBO到港樂的歷史見證人),但這並未起作用:十年後,港樂在1994年11月出版二十周年紀特刊《昇》,曾參與《慶祝》編輯工作的凱迪斯在親自撰寫的唯一歷史介紹長文〈A Restropective Look at the Philharmonic〉再次提到神話:「the first concert of the Orchestra took place in the “Theatre Royal" in the old City Hall on a cool Saturday night in November 1895.」(Hydes 1994, 20)。她更在未有提及中英學會及中英管弦樂團在1947年成立的情況下道:「[o]nce the war had ended, the Society was back in business」(Hydes 1994, 22),隨後還要緊接伯嘉談葛量洪。但是文章稍後地方卻又沒頭沒腦跳出一句「[t]he Orchestra by then had outgrown its parent body and in 1957 became the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under the management of a new Orchestra Society」(Hydes 1994, 23) ,與此同時,內文插圖盡是「中英樂團」。

IMG_2661
圖解說這是攝於1948年4月9日聖士提反女校的音樂會,但根據其他資料,SBO首演是1948年4月30日,那麼是日期錯了,還是解說錯了呢?(翻攝自《昇》)

 

徐允清翻譯的中文版,將文首凱迪斯的「to re-capture some of the milestone and memories of the Orchestra and its valiant, music-loving founders」貼心地譯成「讓我們先重溫樂團的前身中英樂團的成長經過」(按:從翻譯角度這樣補充是值得一讚)--此句之後,就是「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一個清涼的星期六」……(Hydes 1994, 20)對中文讀者來說,全篇文章的主旨就更清晰是「港樂前身是1895年成立的中英樂團」。

IMG_2615
港樂職業化十周年特刊《慶祝》(左)及二十周年特刊《昇》

 

神話在千禧年後

2001-02樂季,港樂音樂會場刊之樂團簡介在沿用多年「昂然踏入第N個職業樂季」後,再次加入「港樂前身是1895年成立的中英樂團」神話,延續至今。01-02樂季的神話版本是「若將今日的港樂前身--中英樂團相比,當可見到重大的躍進。一八九五年,中英樂團在舊大會堂首次演出時,指揮台原來只是一個倒置的木箱子呢!」

到2003年初,港樂宣佈進行亞洲及歐洲巡迴演出,也曾提及「一百零八年歷史裏最重要的一次巡迴演出」(簡單算術:2003-108=1895),巡迴演出特刊的樂團簡介又繼續指明「樂團於1895年首演」,並聲稱樂團「是亞洲歷史最悠久、規模龐大的樂團之一」。同年10月3日,樂團為三十周年慶典發出的新聞稿〈香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樂團—香港管弦樂團三十周年慶典〉,更寫道「樂團紮根於1870年代(按:查中英版本相同,應不是1970之誤),發展至今已成為一支擁有89位專業樂師、唱片錄音數量高達40張、巡迴演出足跡遍佈3大洲近30個城市、及經常與國際頂尖音樂家同台演出的世界級樂團」。奇怪地,跟84,94及最近的14年十、二十、四十周年不同,港樂當時選擇了在03-04樂季紀念「第三十個樂季」而不是在04-05樂季紀念「職業化三十周年」,也許是不想搶了迪華特(Edo de Waart)上任的風頭?但三十周年來個頂級總監履新不是雙喜臨門麼?不得而知。

13626417_10154323041873615_4577192961957759508_n (1)
港樂第三十樂季一場刊中的大事年表(節錄),這次有提到中英樂團於1947年成立

01-02樂季後,場刊樂團簡介中不同版本神話茲舉例如下:

03-04樂季:「樂團於1895年首演,1974年轉職業化」
04-05樂季:「過去百多年來,香港管弦樂團(港樂)一直在香港文化及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08-09樂季至13-14樂季:「香港管弦樂團(港樂)是亞洲區內最具領導地位的樂團之一,豐富香港文化生命逾一世紀」
14年9月-12月:「港樂的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並於1974年職業化」這是自01-02樂季後首次正確的背境描述--1947年確是上世紀,但懷疑是作者習慣了在千禧年之前把十九世紀當成上世紀而歪打正著,所以用了半個樂季後……
15年1月至今:「港樂的歷史可追溯至1895年,樂團前身中英樂團於該年正式成立,1957年易名為香港管弦樂團,1974年職業化。」

即,從今年起,港樂歷史再次採用了「最錯」的神話版本。

 

以訛傳訛-來自學術界的神話加強版

至於非官方文獻,外國方面,筆者找到最早記載「港樂歷史可追溯至1895年成立的HKPS」之說的,是1987年出版,由Robert R. Craven所著的《Symphony Orchestras of the World: Selected Profiles》,書中的港樂簡介他提到「although the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mpleted its first decade as a professional orchestra in 1984, which roots are founded 1895 in the 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 which gave its first orchestral concert in 1895 under the baton of George Lammert.」(Craven 1987, 182)之後在網上找到的,都應是照抄港樂自己的官方簡介或是新聞稿,神話自然流傳海外。

中文方面,其實中文樂評及學術論文一向少見對港樂歷史的討論。1980年10月,周凡夫曾撰評論〈「香港管弦樂團簡史」舛誤多〉一文與廖思敬商榷,但重點是關於兩位前音樂總監林克昌與蒙瑪(Hans Gunther Mommer)的到任日期、文中提及的一九零七年物價,以及多個翻譯上的問題。從「該篇長約四千字的樂團簡史,將樂團之發展溯源至一八六一年,[…]也是直到現時較為全面性的一篇樂團簡史」(周凡夫 1998,203),可見周凡夫是全盤接受神話--的確,既是學者之言也在政府刊物刊出,若非親身經歷(周氏解放後在國內出生,無法見證中英管弦樂團成立)或接觸過與神話說法有出入的史料,確實不會無緣無故質疑。到了1995年8月,周凡夫看過德累斯頓國家樂團(Staatskappella Dresden)及萊比錫布商大廈樂團(Leipzig Gewandhausorchester)兩隊歷史悠久老牌樂團接連訪港,又發表了〈抹掉民間歷史-香港管弦樂團成立百年有感〉一文,慨嘆港樂既然「知道」自己創立於1895年,應慶祝創團百年時卻不動聲色,實在沒有繼承傳統承擔香港文化發展使命云云。

IMG_2660
1959年的香港管弦樂團(翻攝自1959年《第五屆香港藝術節》特刊)

到1999年,朱瑞冰主編《香港音樂發展概論》收錄了兩篇文章提及HKPS與港樂:劉靖之在〈早年香港的音樂教育、活動與創作〉介紹HKPS時未有提出該組織為港樂前身(劉靖之 1999, 6-7),而周凡夫在〈本世紀的香港音樂演出活動〉先後介紹了HKPS、中英管弦樂團及港樂,也僅指出港樂與中英管弦樂團一脈相承而未有將之與HKPS拉上關係(周凡夫 1999, 32-35)。可是同樣是1999年,又見到有報紙文章分別以「擁有超過一百年歷史」(李英儀 1999)及「追溯歷史已超過百年」(周凡夫 1999)描述港樂。而港樂職業化三十周年,周凡夫受時任港樂主席胡法光委託撰寫論述樂團三十年職業生涯的《愛與音樂同行--香港管弦樂團30年》,在一篇出版感言中,周凡夫提到:「香港管弦樂團的歷史追溯超過一百年,是亞洲區歷史最悠久的少數幾個樂團之一。」(周凡夫 2004),繼續覆述港樂百年神話。

除了周凡夫,劉靖之同樣在千禧年後開始在不同場合覆述此史觀。例如2002年,劉靖之在《慶祝香港大會堂落成四十周年:香港中樂團及香港管弦樂團聯合音樂會》場刊中〈香港大會堂:香港管弦樂團和香港中樂團的搖籃〉一文指出樂團歷史可追溯至1895年,當年的「『愛樂協會』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1947年8月成立的『中英學會』(Sino-British Club)屬下的『中英樂團』的前身」(劉靖之 2002,7)有趣地,他用了「應是」一詞表達這是「猜測」,沒有明確表達兩者是後繼承關係的立場,後面卻說「他們」的演出為兩次大戰期間提供文化活動,也為之後打下基礎。

螢幕快照 2016-07-14 上午6.55.08

又例如2004年,劉靖之在一篇介紹《愛與音樂同行》的文章也寫道:「早在一八七二年七月,由英國人成立於一八六一年的『合唱協會』開始以『愛樂協會』(Philharmonic Society)名義組織音樂會,直到一八九四年為止。一九○三年有關人士恢復這個協會,活動更為頻繁,曾上演過 Gilbert 和 Sullivan 的輕歌劇。由此可見,『港樂』的英文名稱早在十九世紀中已在香港音樂界出現。」(劉靖之 2004)同情地理解,他只是指出「Hong Kong Philharmonic」這個名字曾經出現,這段文字之後他直接跳到中英管弦樂團,也再沒有提過HKPS。

之前立場曖昧地將HKPS與SBO並置,但在兩本近作《香港音樂史論-粵語流行曲.嚴肅音樂.粵劇》(2013)及《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2014),劉靖之卻是直接將神話當成史實。

《香港音樂史論-流行音樂.嚴肅音樂.粵劇》在「II. 嚴肅音樂篇」第二章「聲樂演唱與鋼琴演奏」第一節「牧歌協會與愛樂協會」,有提到1861年成立的合唱協會(Choral Society)及其後於1872年改組成愛樂協會(Philharmonic Society)再在1903年改組成香港愛樂協會(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劉靖之 2013,257 )。然後在「III. 粵劇及演藝活動篇」第二章「香港的演藝活動1946-2012」第一節「政府主辦的演藝活動」提到香港本地音樂團體的演出有例子:「中英交響樂團(Sino-British Orchestra)的音樂會,香港管弦樂團(Hong Kong Orchestra,1970年代改名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中文名稱不變)、香港管弦協會(The 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劉靖之 2013,375)。

雖未有將HKPS與港樂拉上關係,卻將本應「三位一體」的SBO、改組後的港樂及其管治機構一分為三,更杜撰香港管弦樂團更改英文名一事,這疑為作者搞亂了中文名同為「香港管弦樂團」的Hong Kong Concert Orchestra的發展歷史,又或是因見過舊報章出現Hong Kong Orchestra的非正式簡化而自行聯想。至於從「Philharmonic Society」重組成「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也屬子虛烏有,同樣可能是作者見過早年報章不時把HKPS簡稱成Philharmonic Society而生誤會。

一年後出版的《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文化政策篇」的〈附錄1 政府資助的演藝團體〉劉靖之對港樂作出更詳盡介紹,當然提到相同的幾個組織,可是作者卻重新洗牌拉上關係,並藉此將港樂歷史源頭進一步推前至1863年:

事實上,1863年7月10日,以香港愛樂合唱協會(Hong Kong Philharmonic Choral Society)的名義為舊大會堂籌款而組織的音樂會,就是香港管弦協會(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 Limited)的前身。根據歷史文獻,愛樂合唱協會於1895年11月1日在舊大會堂的皇家劇場進行第一場音樂會,指揮為拍賣官佐治.欖勿(George Lammert)(劉靖之 2014, 118)

[…] 根據上述背境,香港管弦協會從1863年7月10日為舊大會堂籌款而組織的音樂會開始,到1974年職業化時應該已有112年的歷史。(劉靖之 2014, 119)

[…] 從19世紀末的愛樂協會到20世紀中的管弦樂團,是整個香港管弦樂團的有機部份,也是香港管弦樂團的寶貴歷史(劉靖之 2014, 120)

現在又見劉靖之徹底將HKPS及港樂視為同一組織。可以說,看著劉靖之筆下一堆名字百變(甚麼是Hong Kong Philharmonic Choral Society?),關係詭異(以梅樂彬「並無公認一脈相承」的證言來推論出「很明顯,香港管弦樂團在1974年職業化以前,曾長期存在於香港樂壇」)的相關組織及其史料,港樂的「百年神話」離開真相更遠。從多年來不同研究文章的書目可見劉靖之理應曾接觸不少第一手資料(特別是早期報章--也就是筆者主要參考資料),他更提及自己自1948年起就是SBO音樂會的常客,現在寫起港樂,卻無力指出神話之誤,反而一直將神話「灌水」跨大其辭,令人失望。

史觀與史料俱錯的「港樂前身中英樂團於1895年成立」神話不斷散播至今,確實令人惋惜。有作者寫出「港樂的前身是成立於1895年的中英樂團(Sino-British Orchestra)」(默泉 2013)已經是小事,因為這只是表明作者依據港樂資料行文;更甚者還可寫出「如果從業餘樂團開始算起,要追溯到一八九二年。當時,樂團的名字叫中英管弦樂團,團員都不是專業樂手,甚至到一九六五年樂團更名為香港管弦樂團的時候,團員也都大多是業餘樂手。」(李夢 2013)。

神話的發展與扭曲,經已失控。以訛傳訛的破壞力,在今天的網絡世界恐怕有增無減。

 

尊重歷史本是應當

筆者絕對無意批評或指責上述引文的大部份作者及譯者(1978及1981年兩位不署名的始作俑者除外),坦白說,在2016年7月7日之前,筆者也相信香港管弦樂團是1895年成立有過百年歷史(《昇》甫出版筆者已有收藏,惟早年搬家時遺失),也在2015年在曾跟友人說道「明明今年是港樂120周年,又是無聲的渡過」。筆者也理解,無論是樂團中人或是傳媒作者,當撰文時只是想順帶一提樂團誕生年份歷史背境,怎會想到要先以嚴謹學術標準親自考古以核實前人所寫真確與否才能下筆?「官方刊物」、「學者背書」,又豈會處處小心恐防有詐?

果然有詐!

1978年將HKPS與港樂拉上關係的人,在發現HKPS後不加詳細考證就納入團史,是過於輕率。而1981年那位杜撰「港樂前身中英樂團在1895年成立」的人,更是不學無術。但筆者也要問,白德當時仍在港樂管理層,何以他一直沒有提出反對與要求更正?是日理萬機而無瑕處理?晚年寫作一提再提是代表他有心撥亂反正?可是逝者已矣,無從稽考。

周凡夫多年來一直大聲疾呼港樂未有尊重和面對樂團的過去傳統,筆者絕對認同。正是為了尊重和面對樂團的過去傳統,今天在史料佐證下確認「百年神話」純屬誤會,那麼港樂應盡快處理這個流傳三十多年的訛誤。除了修正官方樂團簡介及維基百科之外,樂團還可以做甚麼來洗清這個在傳媒甚至在學術界流傳且愈滾愈大的誤會?那就留待樂團各行政大員慢慢研究了。

雖然周年慶典以1974年計起仍有商榷之處,但這只是視乎如何界定「港樂的成立」,以職業化計起仍屬合理計法之一。四十周年在前年慶祝過了,也找周光蓁寫過又一本特刊(港樂元老兼現任港樂主席劉元生在獻辭依照神話寫道「1895年,業餘樂團『中英樂團』成立,也就是港樂的前身」……但這不能怪他,他沒有經歷過SBO年代),相信港樂無意重新以1947年計算周年慶。

不過,不用等到2074年,只消2047年,港樂已可堂堂正正說自己是百年老團!

翻過這麼多資料,在千禧年之後的文獻中,筆者見過最中肯最準確的港樂簡史,反而是本業為作曲家的紀大衛教授(Prof. David Gwilt)為2006年《東成西就》音樂會所寫的一篇,謹轉載如下:

螢幕快照 2016-07-20 上午3.39.48

 

參考資料

書籍

Craven, Robert R. 1987. Symphony Orchestras of the World: Selected Profiles.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1976.  The Festival of Asian Arts. Hong Kong: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1977.  The 2nd Festival of Asian Arts. Hong Kong: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1978.  The 3rd Festival of Asian Arts. Hong Kong: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1979.  The 4th Festival of Asian Arts. Hong Kong: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1983.  The 8th Festival of Asian Arts. Hong Kong: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周光蓁,2014,《香港管弦樂團四十周年誌慶特刊》,香港:香港管弦協會。

香港藝術節中央委員會,1959,《香港藝術節》,香港:藝美廣告公司。

劉靖之,2013,《香港音樂史論──粵語流行曲‧嚴肅音樂‧粵劇》,香港:商務。

劉靖之,2014,《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香港:商務。

文章

Bard, Solomon. 1984. “Post War Success and the Struggle to Survive 1947-1973." In Celebration, edited by Cynthia Hydes, Amy Chu, John Duffus and Sun-Man Tseng, 18-27. Hong Kong: 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 Ltd.

Gwilt, David. 2006.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From its founding to its future", In Happy Together: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and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Joint Concert, 4-5. Hong Kong: LCSD.

Han, Guohuang. 1981. “The Beginnings of Western Music in China." In The 6th Festival of Asian Arts, 60-65. Hong Kong: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Hydes, Cynthia. 1982. “The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In The 7th Festival of Asian Arts, 60-65. Hong Kong: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Hydes, Cynthia. 1994. “A Retrospective Look at the Philharmonic." In Elevation, edited by Flora Ma and Cynthia Hydes, 18-39. Hong Kong: 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 Ltd.

Mellor, Bernard. 1984. “The Early Year 1895-1942." In Celebration, edited by Cynthia Hydes, Amy Chu, John Duffus and Sun-Man Tseng, 10-13. Hong Kong: 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 Ltd.

Pniewski, Tom. 1980. “The Hong Kong Philharmonic – An Outline History." In The 5th Festival of Asian Arts, 46-51. Hong Kong: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周凡夫,1999,〈本世紀的香港音樂演出活動〉,見《香港音樂發展概論》,朱瑞冰編,29-127,香港:三聯。

周凡夫,1998,〈香港管弦樂團簡史〉舛誤多,見《音樂香港評論集》,203-205,香港:科華。

周凡夫,1998,〈抹掉民間歷史-香港管弦樂團成立百年有感〉,見《音樂香港評論集》,206-207,香港:科華。

劉靖之,1999,〈早年香港的音樂教育、活動與創作〉,見《香港音樂發展概論》,朱瑞冰編,1-28,香港:三聯。

劉靖之,2002,〈香港大會堂:香港管弦樂團和香港中樂團的搖籃〉,見《慶祝香港大會堂落成四十周年:香港中樂團及香港管弦樂團聯合音樂會》,7-8,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場刊

《香港管弦樂團》,香港藝術節,香港市政局主辦,1974年3月7、8日,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獻給亞洲作曲家-香港管弦樂團:亞洲作曲家大會及音樂節音樂會》,香港市政局主辦,1981年3月10日,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香港管弦樂團2003歐亞巡迴演預演音樂會》,香港管弦協會主辦,2003年2月12、13日,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普哥利殊演繹拉赫曼尼諾夫》,香港管弦協會主辦,2003年10月2、3日,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報章

李英儀,1999,〈香港管弦樂團聲音兩邊走〉,《星島日報》6月28日。

李夢,2013,〈劉元生與港樂半世紀緣分〉,《大公報》11月27日。

周凡夫,1999,〈「港樂」新樂季響鑼〉,《文匯報》9月16日。

周凡夫,2004,〈《愛與音樂同行》出版感言〉,《大公報》7月12日。

劉靖之,2004,〈與樂同行三十年〉,《信報財經新聞》7月13日。

默泉,2013,〈港樂40而不惑 大師級好音樂昂首邁步〉,《U magazine》6月21日。

*     *     *

P.S. 感謝兩位李姓友人Michael與Eric在這兩個星期陪伴筆者瘋狂考古,分頭翻查文獻及交換研究心得。沒有兩位襄助也許到樂團五十周年也查不出甚麼結果。經過今次,筆者更深信互聯網與OCR技術,對廣大學者來說是最偉大的發明。今天寫文章,我們再沒有借口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