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插柳,本為好奇查證香港管弦樂團真實的發展脈絡,卻無意中發現該團「一度聲稱」為前身的業餘音樂社團 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直譯為「香港愛樂社」,下稱HKPS)實為戰前香港重要的音樂劇團!
(為何是「一度聲稱」?因為現在不再提啊,詳見文末)
系列之一:《(戰前)香港旗艦音樂劇團: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
系列之二:《港樂血緣報告》
系列之三:《百年神話是怎樣煉成的》

花了兩晚時間從舊報紙整理出來的演出列表。1924年到1939年,十五年間HKPS製作了19套喜歌劇及音樂劇(其中1套為音樂會版本)。說是「(戰前)香港旗艦音樂劇團」,實不為過啊!
這個普遍認為是1895年成立的業餘音樂協會,先後在1897-1904及1914-1923年暫停活動(按:有早期文獻與此說法抵觸)。自從1923年重新運作並在指揮T. P. M. Bevan的領導下辦了兩場音樂會後,HKPS決定在1924年底製作Gilbert & Sullivan的《Yeoman of the Guard》。起初只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一嘗一般古典音樂會以外的製作*。豈料頭炮即勁賺$2000!食髓知味,演完《Yeoman of the Guard》相隔三個月即推出另一部G&S作品《The Gondoliers》,同樣賣個滿堂紅,賺了$1400,見獵心起索性將愛樂社當成劇團辦。
(*按:儘管他們已在1913年演過Edward German的《Merrie England》及1914年演過Robert Planquette的《Les cloches de Corneville》,但都是音樂會版本。而提到英國喜歌劇的演出,HKPS的前身Hong Kong Choral Society(1861年成立)也早就試過,例如1891年他們就演過《The Gondoliers》。)
然而,到了第五部製作--1927年G&S的《H.M.S. Pinafore》--演出就開始虧蝕。到1930年重演成名作《Yeoman of the Guard》才重新賺錢,但已無復當年勇。到1934-35樂季他們曾試過用音樂會形式重演Edward German的《Merrie England》(1934年11月),以及演唱英國作曲家Samuel Coleridge-Taylor的大型清唱劇《Hiawatha》(1935年3月),沒有戲服佈景也確實省出微利,只是1936年他們又重投舞台製作懷抱。

總計1924-39年的全部20個製作,有11個損手,不過看來一眾上等西人雖然蝕做卻是樂此不疲。要到戰事逼近,老弱婦孺徹退後方,他們才暫停製作--因為再沒有女演員嘛!
可是,香港淪陷,原先的暫停卻終成句號。
想一想,這段歷史不是很引人入勝嗎:一班旅居遠東殖民地的英國殖民者,自成一角地年復一年地在異鄉上演只有同鄉才看得懂的娛樂精品。這班異鄉人平日各自有自己的工作,工餘時間卻聚在一起練唱排戲,藉著音樂劇在他鄉重現家鄉。
當然,難免為了財政煩惱(蝕多過賺,不過社團嘛,要交會費,而入得會的都不是窮人)、為了場地煩惱(又要慳錢又要配套好就得揀擇一點)、為了人事煩惱(大家都是過客,總有一天要回老家,台前幕後出出入入在所難免)--當中無數的笑與淚,血與汗,跟差不多百年後的今天的劇壇還不是一模一樣?
有小說家或劇作家有興趣嗎?要是這段歷史化成戲劇搬上舞台,只需重現其戲碼選段已夠歌舞連場。也許,索性寫成一部歌劇或是音樂劇也可以啊,不過懇請有心人創作時務必使用Gilbert & Sullivan風格。

至於這個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與今天的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 Ltd. 到底有沒有關係?且看下回分解。

- 本頁面的文字允許在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協議和GNU自由文檔許可證下修改和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