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三個外地樂團的新樂季節目,才發覺還沒有好好的看過港樂的新樂季節目小冊子,只是看了節目總表。反正不會訂購套票,所以也不用急,慢慢來。昨天問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的同事有沒有甚麼題目想我寫,卻說「港樂新樂季」--哎呀,很多人寫過啦,訪問都出了很多,用不著我來評啦。
見樂季網站的音樂會資料已更新,也就花點時間細看部份音樂會的簡介。結果看到國慶音樂會……正是不寫不寫還須寫……

鋼琴新星牛牛及指揮張潔敏將會合作奏出雷霆萬鈞的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協,以熱情如火之琴音慶祝國慶。除陶醉於真摯浪漫的西方古典名曲之外,這位首度來港的上海女指揮亦會為樂迷帶來色彩斑斕的中國樂韻。
張潔敏?首度來港?
側田昨日聯同香港管弦樂團,為今晚於紅館舉行的「港樂.側田演唱會」進行總綵排,事前亦先拜神祈求順利。雖然首度與管弦樂團合作,但側田表示心情沒有特別緊張,他說:「好享受同管弦樂團合作,因為一生人只有一次。」
然後呢,如果你google「張潔敏 側田」,第二個結果就是港樂自己在2007年1月16日的新聞稿:
兩年前可以把自己做香港首演的《戰爭安魂曲》「再首演」,今天可以把自己邀請來港合作過的藝人「再度首度來港」,原來燒豬吃了,碟也出了,然後就忘了……
「國際級」資料庫
請港樂好好檢討自己的過往藝人與曲目資料庫。相映成趣的是「國際級樂團」都有對外的音樂會資料庫,先來歐洲代表:
In the online database you will find:
- all Vienna Philharmonic concerts since the orchestra’s founding in 1842
- these include all subscription concerts since their inception in 1860
all concerts by other organizers in Vienna (Society of the Friends of Music, Konzerthaus)
all appearances at the Salzburg Festival
all tour concerts - all composers and compositions performed by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 all performers
我們又看看美國代表,同樣提供由創團自今的音樂會資料搜尋:
最早只到2013年;搜尋表演者只能從清單去選…..然後搜尋關鍵字結果是:
很抱歉,找不到你查詢的資料!
我個人認為要稱得上「國際級樂團」,都會尊重自己的歷史,才有憑藉可以引以為榮。當港樂在簡介從來都這樣寫著「港樂的歷史可追溯至1895年,樂團前身中英樂團於該年正式成立,1957年易名為香港管弦樂團,1974年職業化」,團慶卻永遠只會用1974計算,不是1957,更不是1895--這麼算的話今年是120周年!國家交響樂團團慶是從聯合實驗管弦樂團開始計算、上海交響樂團是從上海工部局公共樂團開始計算、NHK交響樂團也是從新交響楽団開始計算……(各位女士,明天就去改名吧,然後你的歲數就可以重新計算!港樂已為大家作了完美示範。)
這些都是相輔相承--從大方向就不重視自己歷史,做起事來對細節自然無甚考究(除了那些「第二次香港首演」和「第二次首度訪港」之外,還有那永不完整的discography,原來1995年前沒有錄音?去Naxos Music Library自己查一下)。
我這樣不斷說他們就會改善嗎?不知道呢。我的小小願望只是讓碰巧見到這篇文的觀眾不要被樂團誤導而已。
P.S. 點解我記得張潔敏?因為我有輪唱K成日見lor!!!
P.P.S. 黃志煒在該樂季後離開港樂,改行做曲奇餅!先與前港姐謝寧、酒店糕餅總黃耀文及食品造型師關琬潼創立了曲奇四重奏,後自立門戶成立曲奇薈。想不到昨天在中央圖書館完成 IATC的座談會後路過其皇室堡分店,今天就提到了!
P.P.P.S. 玩完「第二次香港首演」、「第二次首度來港」,還有甚麼二次創作呢?啊!我諗到,好配合佢地人物設定的~!你估唔估到我諗到乜?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