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前在仍然位於文化中心的藝術圖書館無意中見到此書(1987年第1版),速讀一遍留下深刻印象,可是自始失去縱影。五年前在廣州驚見修訂版,當然立刻購入!
《指揮家的境界(靈感形成規程):與弗.拉日尼科夫的談話》(俄文:Мир дирижера (Технология вдохновения) ,刁蓓華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年第2版)於1976年在列寧格勒出版。源自前蘇聯指揮大師康德拉申(Kirill Kondrashin, 1914-1981)應邀指導一位心理學博士生拉日尼科夫(Vladimir Razhnikov)的博士論文研究,作為採訪對象與該學生討論指揮工作的特性,以及指揮從構思到演奏出心中音樂面貌的心理過程。本書就是將多次對談整理成篇而成。
攝於投奔荷蘭後一年
本書共九章,圍繞兩個大主題:指揮的工作特性、指揮如何「構思」演繹方法。當中最精彩的要數第八章「論演奏構思」,他以巴托《樂隊協奏曲》、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與蕭斯塔高維契第十五交響曲作例子,展示他如何為絕對音樂賦予「情節」作為演繹手段,絕對值得任何學音樂的人借鏡。
不過,我想如果你是一名指揮,你對第四章「專業的暗中障礙」會同樣難忘--當中對指揮與樂手之間的關係,描述得何其到肉!我倒想每位在樂團工作的樂手,也應該一讀此章,了解你的指揮到底排練與演出時候在甚麼,這樣可以避免後多不愉快事件。
我曾嘗試搜尋,卻無法找到本書的英譯本的任何資料。我曾懷疑1983年(康德拉申死後兩年)署名由康德拉申與出走後所娶的年輕妻子Nolda Broekstea合著的《Kirill Kondrashin over dirigeren》有可能是荷蘭譯本,因為好幾項搜尋都特別標明此書是一部「Dutch Edition」;可是在部份荷蘭文紀錄,卻又標示Nolda為編者或記錄者,因此也無法作實。
她比康德拉申小三十歲。兩人早於1975年認識,初交往時只能以爛英語溝通。她為了康德拉申苦學俄語,在康德拉申逝世前一直擔任其助手及翻譯。
————–
關於康德拉申
康德拉申生於音樂世家,父母都是管弦樂團樂手,因無人照顧所以自小就得隨父母到樂隊排練,直到十四歲從討厭音樂(因為被逼學琴)突然立志要成為指揮家。廿二歲從莫斯科音樂學院指揮系畢業,1937-1941年擔任列寧格勒小歌劇院指揮,1943-1956年擔任莫斯科大劇院指揮,卸任後主要指揮音樂會演出。
1958年在第一屆柴可夫斯基比賽擔任伴奏,獲來自美國的應屆冠軍克來本(Van Cliburn, 1934-2013)邀請與他赴美演出,成為首位訪美的蘇聯指揮家。
1960年康德拉申出任莫斯科愛樂樂團指揮,他與樂團灌錄不少著名錄音,其中包括多部蕭斯塔高維契的交響曲--康德拉申因為一次演出作曲家的第一交響曲,兩人成為摯友。
1975年從莫斯科愛樂樂團退任後,其演出及教學活動愈見制肘,甚至不再獲邀請指揮莫斯科愛樂。1978年12月,康德拉申乘著到荷蘭客席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樂團的機會尋求政活庇護,正式投奔西方。各地樂團爭相邀請演出及灌錄唱片,例如皇家音樂廳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德國北部電台交響樂團、巴伐利亞電台交響樂團甚至日本的NHK交響樂團等。
1981年3月7日,傳聞因首席指揮譚士達(Klaus Tennstadt)與樂團爭執拂袖而去,德國北部電台交響樂團臨時邀請康德拉申代任當晚在阿姆斯特丹的音樂會指揮,曲目是馬勒第一交響曲。翌日,傭人發現他倒斃酒店房間,後證實死於心臓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