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心,日日都可以首演

烏龍的「香港首演」

前陣子法國五月公佈今屆節目,古典音樂方面邀請了由芬蘭指揮家Mikko Franck率領的法國廣播愛樂樂團(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演奏拉威爾及德布西的管弦樂作品,更聯同香港大提琴家李垂誼、俄羅斯鋼琴家Dmitry Masleev以及來自保加利亞的樂團首席、小提琴家Svetlin Roussev呈獻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很吸引吧,但是……這是「香港首演」嗎?

螢幕快照 2017-04-11 上午3.08.37
《法國五月藝術節銀禧紀念》節目小冊子截圖,非常明確的表達這是「樂團的香港首演」--但這不是事實

正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不要以為換了個中文譯名樂迷就會忘記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早在1998年已訪港演出兩場:

法國電台管弦樂團

********

下稿代臨時區域市政局發:

以演奏法國音樂及德國浪漫音樂享譽樂壇的法國電台管弦樂團,將於下月來港舉行兩場音樂會。

音樂會為「區域市政局節九八」其中一項精選節目,於十二月十九日(星期六)及十二月二十日(星期日)分別在沙田大會堂及荃灣大會堂舉行。

為首晚音樂會揭開序幕的是世界首演本港作曲家陳偉光博士的新作《遙夢》,此曲由臨時區域市政局特別委托為區域市政局節而創作。另外有比才為作家都德的戲劇而寫的《阿萊城姑娘》,以及聖桑的《第三交響曲》。這首優美的交響曲將由現居香港的著名管風琴家陳許怡慧演奏。

第二晚節目所選的貝多芬著名作品《帝皇鋼琴協奏曲》,邀請到世界知名鋼琴家奧比茲擔任獨奏。此外,樂團還會演繹法國交響樂中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的《幻想交響曲》。作曲家白遼士對愛爾蘭女演員史密遜情深款款,因而寫出這篇變幻多彩的樂章。

法國電台管弦樂團成立於一九七六年,曾於日本、希臘、德國及奧地利著名音樂廳演出。樂團曾獲數獎項,包括一九九四年法國最傑出交響樂團大獎。樂團自一九八八年起由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指揮家之一的馬雷克.楊諾夫斯基出任音樂總監。

音樂會門票現已在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全日制學生、六十歲或以上觀眾及持有優惠咭的殘疾人士可獲半價優待,先到先得,額滿即止。此外尚有其他訂票優惠。查詢請致電二六九四 二五三六(沙田大會堂)或二四一四 ○一四四(荃灣大會堂)。留座請致電二七三四 九○○九。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星期五)

螢幕快照 2017-04-11 上午2.43.24
1998年的演出海報(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多媒體資訊系統)

這肯定不是樂團的「香港首演」。

法國五月的回應

我與好些友人都發現法國五月擺了大烏龍,不約而同的向法國五月提出意見:他們如此提到「香港首演」字眼,帶出的訊息是「是次演出為該樂團首次在香港演出」,而這並不是事實。

我在3月14日下午2時17分從Facebook發了訊息給法國五月指出小冊子裡的「香港首演」有誤,也提供了臨時區域市政局的新聞稿作參考。翌日下午5時09分我收到回覆:

Dear Leon,

Thank you for reaching out!

To clarify, it will be Maestro Mikko Franc’s debut conducting the 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 in Hong Kong. It will also be the first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 and Le French May – something we’ve been very excited to tell our fans!

We apologize if there has been any misunderstanding.

我立即回應,指出他們現在的表達手法傳遞的訊息是「這是樂團首次在香港演出」,誤導觀眾。對方翌日上午9時47分回應:

Dear Leon,

Thank you for your concern! We will take your suggestion seriously and improve our content in the coming future.

友人X與我分享,他見到法國五月的網站只修改了中文版,英文版仍然有「debut」字眼,於是在3月29日發了訊息給法國五月,指出樂團早於1998年訪港,請更正錯處。法國五月後來回覆道:

Dear X,

Thank you for reaching out!
To clarify, it will be the very first time the 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 performing with the leading soloists under Maestro Mikko Franc’s conduction in Hong Kong.

(留意,回覆我與友人X的法國五月職員從未串對指揮Mikko Franck的姓氏)

友人只回應了一句「that makes better sense」就打圓場,終究只是想提醒對方,不是要爭執。在友人反映後,法國五月的網站終於將所有「香港首演」及「Hong Kong Debut」等字眼刪去(小冊子已出版那就沒辦法),大家也不了了之。

不過,原來提醒了,對方不一定醒。

陰魂不散的「香港首演」

4月8日下午3時法國五月發了一則新貼文,那是一系列宣傳圖片之一,頂部寫著:

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
Hong Kong Debut with Leading Soloists

中間是樂團宣傳照,下方則寫著:

2 . 6 . 2017
Hong Kong City Hall, Theatre

好心再次留言,提醒他們地點錯了(應是文化中心音樂廳),也勸告他們不要再用誤導的「Hong Kong Debut with Leading Soloists」。4月10日上午11時,他們「從善如流」的刪除舊圖並重新上載「更正」版本:

17880158_1388308584565761_2724826150841525941_o
新版本的宣傳圖片(來源:法國五月Facebook專頁)

他們仍然堅持這場音樂會是樂團「Hong Kong Debut with Leading Soloists」。

原本我以為法國五月給我與友人的答覆是解釋為何犯錯,現在看來,他們似乎是真心認為他們沒有錯,那些回應是解說所謂「香港首演」的「真正」意思!那麼又為何要刪除官方網站內所有「首演/debut」字眼啊?到底法國五月在搞甚麼鬼?

還是他們的英文水平認為只要加上一句「with leading soloists/artists」就會令這個「Hong Kong debut」變成正確?難道他們認為1998年演出的獨奏者(德國鋼琴家Gerhard Oppitz與新加坡管風琴演奏家陳許怡慧)不算「leading soloists」?又或者是只要第一次與某某獨奏家在香港演出就可以說是樂團的「Hong Kong debut」--嘩!香港管弦樂團啊香港中樂團啊這些本地藝團個個月也在「香港首演」嗎?

「首演/debut」這個字明明就不是這樣用。

其實,這是否觸犯了《商品說明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