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畫配樂-從John Wick《暴力交響曲》說起

跟《殺神John Wick》(2014)相遇都是偶然:早前心血來潮尋找《生命的飲歌》(Så som i himmelen, 2004)飾演指揮家的瑞典影帝Michael Nyqvist的作品才看了《殺神John Wick》(難道是為了奇洛李維斯?他選片口味奇怪,而當中最爛者《太極俠》更是他自導自演!)。剛剛在ipad上亂掃FB時不小心(真的是不小心)打開了《殺神John Wick 2》香港發行商洲立影片的FB廣告,嘩,不得了!

說是不小心,因為我早已看過那個用韋華第《四季》作配樂的預告片,本來就沒打算再看一次:

我猜預告片的製作人只是想到今集故事發生在羅馬,所以找來「意大利」色彩的配樂。可是不小心打開洲立的廣告後,才發現是新版預告片。又是用了古典音樂作配樂,但今次選曲卻是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而且,影像的剪接跟音樂起伏互相配合,不只槍聲都落在拍點上,頓成在柴可夫斯基原譜上的炮火部份瘋狂加料,音樂更有適當停頓以配合片段的對白:

這是一部教古典樂迷拍爛手掌的預告片!稍後再發現,電影公司早在上個月已發佈了一條題為《Symphony of Violence》的網上短片為即將上映的續集造勢。短片將第一集的精華片段套落沒有刪節的《1812序曲》尾聲,槍炮聲與打鬥聲一樣是準確拍和,甚至有機關槍「奏出」三連音節奏型:

本來就有大炮聲的《1812序曲》配上兩集《殺神John Wick》,的確有趣過癮。但既然戲中John Wick的綽號是Baba Yaga,那麼,穆索斯基《圖畫展覽會》的第九段「女巫的小屋」也是一個選擇啊--Baba Yaga就是畫作標題提及的女巫。


電影由默片時代開始就與音樂共生。即場的、預錄的、現成的、原創的,配樂一直是電影重要元素,而電影人也跟音樂家不斷實驗如何將聲光搭配--除了純粹以音樂氣氛襯托場景(《四季》預告片),更可以令影像與音樂有著如舞蹈家聞樂起舞般在節奏上的契合(《1812序曲》預告片)。

預告片只消動作與聲響透過剪接配合音樂節奏即可,毋需顧及敘事及前文後理。要是電影場景是敘事之中而又跟音樂配合又如何?

如果配樂工序是由作曲家看過剪接好的電影才寫出音符,在錄音室錄音時能夠看著電影,這樣當然能造出聲畫絕配的效果。Ennio Morricone為沙治奧里昂的《獨行俠勇鬥地獄門》(1966)所寫的「Ecstasy of Gold」就是上佳例子:

但有少數情況卻是反其道而行:導演為了用現成作品為配樂,將自己的畫面遷就配合--即如上面的兩段運用了《1812序曲》的John Wick短片,剪接的節奏完全與音樂吻合,槍聲音效也落在適當拍點成為音樂的一部份。我不知道電影研究有沒有對應的術語,且容我暫時杜撰「以畫配樂」一詞形容這種創作手法。這類例子並不多,但你看過兩段《殺神John Wick 2》的片段都應知道,這種拍攝手法可以趣味盎然。

早年電影的「以畫配樂」例子,倒是貨真價實的「編舞」。默片時代喜劇巨星差利卓別靈是形體高手,在《大獨裁者》(1940)的剃鬚場景,就是以肢體動作配合布拉姆斯《第五匈牙利舞曲》,一鏡直落。

演員的表演當然是電影視覺元素的重要部份,但不止於此。能夠提供音樂感的元素還有鏡頭調度與剪接。史丹利寇比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1968)一直是運用古典音樂作配樂的教材級經典,不少人都會說寇比力克的創作思路根本就是為音樂配上畫面。看看電影的開頭:

太空中的日出一段配上李察史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大部份人都記得的經典:MGM商標何時消失、行星的輪廓何時出現、太陽何時出現、鏡頭運動何時開始何時停止、字幕何時出現,畫面上所有活動都是為音樂服務。

但大家不妨從0:00重播上面的片段,看看寇比力克的另一種玩法。其實電影的真正開場是長達兩分多鐘的全黑定鏡--這個全黑畫面其實就是劇中神秘石碑,此時音樂配上György Ligeti的管弦樂《Atmospheres》(這是後來每次石碑出場的指定配樂)。一個完全靜止的畫面,配上沒有明確節奏的前衛音樂,算是「另類配合」,還是算作走向另一極端將影像與音樂完全割裂呢?見仁見智。

容我稍為離題,因為《2001太空漫遊》的「黑幕」令我想起一個電視動畫經典場面:庵野秀明《新世紀福音戰士》(1995-6)第廿四話。碇真嗣與渚薰對戰(更準確是渚薰送死)的七分多鐘用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作為配樂,到最後渚薰自動獻身讓初號機一手擒拿,真嗣只消一握就能將渚薰變成一團肉醬之時,畫面卻是長達一分鐘的定格:渚薰與初號機(真嗣)對望,沒有對白,沒有動作,音樂卻繼續進行:

有說當年在日本首播時,不少家庭觀眾以為電視訊號出了問題!庵野秀明這裡的定格處理應為了表達真嗣痛下殺手前的內心掙扎,音樂的進行正好為觀眾累積對畫面及敘事繼續進行的期待,並且與真嗣一起經歷內心煎熬。當音樂在一句樂句的中間突然停頓,畫面一黑,音效出現,觀眾糾結了整整一分鐘的懸念終於得到解決。而對我來說這一幕更有趣的是,我們如何斷定一部動畫裡的「定格」是真的如電影的定格(敘事時間停止)?還是敘事時間仍然進行只是所有東西都沒有在動?這可是兩回事。這個有如寇比力克在《2001太空漫遊》開場「音樂在動,畫面不動」的極端例子,可見庵野秀明玩弄觀眾的出奇創意。

雖然剛介紹了一個聲畫完全脫軌的動畫例子,要讓畫面完全與音樂吻合,動畫才是最佳工具(前述寇比力克的片段不也是人工影像嗎?)。1940年,和路迪士尼傾盡公司導演人材製作出第三部長片《幻想曲》,就是開宗明義為古典名曲配上故事動畫--杜卡《魔法師的門徒》今天大家仍然耳熟能詳,米奇老鼠「主演」的動畫版功不可沒。電影更由Leopold Stokowski指揮費城樂團錄音,是當年電影界與古典音樂界的大事。儘管早有開拍續集的意圖,一直到1999年才實現。由James Levine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配音的《幻想曲2000》再創新經典,鯨魚飛行配上雷史碧基《羅馬之松》、紐約日與夜配上歌舒詠《藍色狂想曲》、唐老鴨登上諾亞方舟避洪水配上艾爾加四首《威風凜凜進行曲》,當年在太空館第一次看IMAX電影,倒真的震憾心靈:

不過,看真人電影導演向難度挑戰還是更過癮。湯浩柏的《皇上無話兒》(2010)以口吃英皇佐治六世如何在治療師Lionel Logue幫助下到電台發表向德國宣戰後的講話激勵國民的真人真事改編。最後高潮的電台講話場景,導演用了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作配樂,樂章從最開始到轉調前一小節稍作修改後完整呈現:

原曲中以木管加圓號奏出A小調和弦開始後,畫面見到飾演Logue的謝菲路殊如樂隊指揮般張開雙臂,在畫面轉回飾演佐治六世的哥連費夫後,弦樂主題本應緊接而來,開頭的A小調和弦卻再次出現,這是第一個改動,而無論是否認識原曲的觀眾都應能知道這表達了佐治六世開腔的遲疑。弦樂主題終於出現,皇上也終於鼓氣勇氣開始了講話。貝多芬原曲一直伴隨哥連費夫的精彩演出。原曲A小調段落的完結是第一小提琴奏出一小節的過門,第二小提琴以低八度重覆而與此同時單簧管與巴松管奏出G音將音樂帶到A大調段落,但電影中卻讓第一小提琴樂句奏出兩次才到第二小提琴,當然木管也沒有出現,因為音樂需要在此完結,這樣小改動讓本屬過門短樂句的帶出完結的感覺。如此費勁地描述電影配樂的修改,只為證明導演將這場戲與貝多芬的樂章合二為一的野心:不只畫面調度與演員表演都配合著音樂,音樂也為畫面的必要設計而作適量修改。

不過,如果要我選一部我最深印象「以畫配樂」的埸景,非馬菲域肯的《皇牌特工:間諜密令》(2014)莫屬!英國特工為了消滅眼前嘍囉逃出生天,情急智生引爆所有嘍囉體內的晶片。可是如此一來所有已投靠大奸角,來自世界各地同樣植入了晶片的政要富商也得送死,大奸角原本殺盡凡人只留精英的詭計頓成殺盡精英只留凡人。把英國國寶艾爾加的《第一威風凜凜進行曲》用在大屠殺場面,我在戲院觀看時心裡大呼超級過癮!

(慎入:以下片段純粹煙花匯演,惟暗示之情節極度殘忍)

每顆頭顱爆破,都為艾爾加的音樂拍和,配上煙花效果,何其壯觀。《殺神John Wick 2》那兩部短片的槍聲與之相比,小巫見大巫啦。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