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宮戲院點將錄--數訪港古典音樂大師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09-12-%e4%b8%8b%e5%8d%882-19-44
John Finley Williamson指揮Westminster Choir於璇宮戲院演出(來源:工商日報 9/12/1956)

要說皇都戲院的古典音樂表演史,其實應集中於璇宮戲院年代(1953-1957),理由很簡單:當時戲院的董事長歐德禮(Harry Odell)本身就是文藝節目搞手,那當然得好好利用自家場地。賣掉璇宮戲院之後,他有時也照樣租用皇都戲院辦演出(如1959年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音樂會),到香港大會堂啟用後,歐德禮就成了音樂廳租務部的常客。此後皇都戲院的演藝節目都集中在歌舞團一類娛樂表演:鄧麗君就是這樣的背境下初登香港舞台。

六十年前的巨星陣容

回顧1953年至1957年的演出,想必驚訝竟然有不少真正天皇巨星級數的音樂家踏上璇宮戲院的台板。翻查舊報紙的記錄,茲摘錄部份如下:

1953年
-Helen Traubel(女高音)
-Louis Kentner(鋼琴家)
-Isaac Stern(小提琴)與Alexander Zakin(鋼琴)
-Solomon(鋼琴)
-José Iturbi(鋼琴)

1954年
-Cor de Groot(鋼琴)
-Jan Smeterlin(鋼琴)
-Pierre Fournier(大提琴)

1955年
-Julius Katchen(鋼琴)
-Larry Adler(口琴)

1956年
-Louis Kentner(鋼琴)
-Peter Pears(男高音)與Benjamin Britten(鋼琴)
-Gregor Piatigorsky(大提琴)與Ralph Berkowitz(鋼琴)
-高野耀子(鋼琴)
-John Finley Williamson指揮Westminster Choir

(這段Benjamin Britten與Peter Pears的日本演出片段,拍攝日期與他們在璇宮戲院的演出相隔僅六天。加點想像力,或可「看見」他們在香港演出的神采。)

1957年
-Benny Goodman and His Band
-Eleanor Steber(女高音)與Edwin Biltcliffe(鋼琴)
-Richard Tucker(男高音)與Erwin Jospe(鋼琴)

以上都是成功演出的外國藝人。有趣的是原訂於1957年八月及九的兩場演出,卻相繼遇上事故:

-Luigi Infantino(男高音)--演出取消
-斯義桂(男低音)--改至皇后戲院演出

未能找到Infantino取消演出的真實原因(他後來還是成功訪港,只是演出不在璇宮);斯義桂更改地點就確實奇怪,也許,那正是歐德禮將戲院賣盤之時?

下面的連結是筆者整理上述各場演出的資料及剪報,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為了增添趣味,用了今天康文署文化節目組的包裝方法以搏君一燦--那些「喝采系列」、「開懷集」都是杜撰的,可不是歐德禮的創作。節目簡介也是以當年報章字句重組而成,以營造當年氛圍:

1953節目一覽:https://leonchu.net/2016/09/09/esencore-1953/
1954節目一覽:https://leonchu.net/2016/09/09/esencore-1954/
1955節目一覽:https://leonchu.net/2016/09/10/esencore-1955/
1956節目一覽:https://leonchu.net/2016/09/11/esencore-1956/
1957節目一覽:https://leonchu.net/2016/09/11/esencore-1957/

坦白說,上面不少名字對今天的樂迷依舊如雷貫耳,足見他們經典大師的江湖地位。但很多人從不知道他們曾到訪香江,現在看了名單恐怕也難以相信他們真的到過香港!

歐德禮與璇宮戲院在短短的五年時間,竟然把香港插在國際古典樂壇的版圖上。筆者敢說,想必有Britten或Pears的研究者或樂迷讀過《The Travel Diaries of Peter Pears, 1936-1978》,會想看看到底「Empire Theatre」是何模樣。

除上述名單外,璇宮戲院還有其他訪港藝團及藝人的節目。以1956年為例,英國第七皇家騎兵軍樂隊(四月四日)及美國遠東空軍軍樂團(十月九日)就先後在璇宮戲院演出。而在四月的英軍音樂會,歐德禮更特地加插了由夏理柯(Harry Ore)伴奏費明儀演唱的環節,足見歐氏對提攜本地新秀的熱誠。而最絕妙的要數從六月二十一日起連演四星期的「中國民間藝術團」(《華僑日報》稱「中共民間藝術團」、《工商日報》稱「中共民間技術團」或「所謂『民間藝術團』」),當年也頗見哄動,但看來應是「租用者節目」吧?

 

來自民間的鋼琴

言歸正傳。回看那個星光熠熠的國際藝人名單,不難發覺他們要麼自己是鋼琴家,要麼就是需要鋼琴伴奏。要讓這批樂壇猛人安心演出發揮水準,硬件上的需求除了場地之外,還需要一部鋼琴!

在蒐集資料的時候,這問題一直纏繞著筆者。到筆者開始翻查中英管弦樂團在璇宮戲院的演出紀錄時,終於找到了答案:

中英學會音樂組
將在璇宮舉行音樂演奏大會

香港工商日報,1954-05-24

〔國際社〕 中英學會音樂組,定於下月十日(星期四)假座北角璇宮戲院舉行本季第三次音樂大會。該院全部冷氣,比諸一向借用之皇仁書院,令觀眾及演奏音樂家。在此炎暑七月中更有理想的演出及欣賞,其他特點,則此次獨奏所用鋼琴,由彼第地當夫人自購全球著名歌勞地-士丹威廠音樂演奏大鋼琴,該琴為全港最名貴者。地當夫人曾任播音台音樂組多年,對於香港音樂界功績不鮮,該會管弦樂隊之發起,地當夫人居功之一名。

近年屢憤慨香港演奏工具缺乏,甚而及世界音樂水準的鋼琴亦無一座,故戰後各名家來港演奏。多對本港文化水準有悲痛的批評,甚有臨時換別具鋼琴方肯演出為笑話,地當夫人有見及此,屢次建議政府及在報章發表呼籲,本港有力份子應集資數萬元,共行保管一全港公享的鋼琴,惜無毫無反應。去年地當夫人與其夫婿磋商,將歷年儲蓄作孤注一擲,自行在歐洲置購該廠特號鋼琴一座。地當夫婦不外受薪階段,中人資產,竟有此壯舉,為香港音樂界放一異彩出一口氣。

此次承中英學會與史勿打寧世界鋼琴名手來港,與該管弦樂隊協奏之罕有機會,特慨然借出,并得璇宮院戲經理奧兜君歡迎中英學會音樂組轉移陣地,有千餘座位,冷氣設備,在理想會場演出,則物質與精神配合之下,藝術成就,可拭目而視之,此音樂界今年喜訊,記者特首先探報如上。

由此可見,歐德禮在經營他的音樂會事業之初,確實沒能提供像樣的鋼琴供大師演奏。而文中提及的地當夫人也看不過眼而想為香港音樂界出一分力:一方面寄望政府出手,一方面又希望以民間力量發動「眾籌」,給果兩面都落空,最後索性自掏腰包購買演奏級鋼琴,以解決窘境--出一分力變成出盡全力。

1954-js2

在今時今日除了演出場地連中小學禮堂甚至私人家居都可見Steinway縱影,回看62年前全香港連一部像樣的鋼琴也沒有的窘態,況如隔世。而看見地當夫人為了本地樂壇福祉而甘願偕夫耗盡家財只為購入一部可供專業演奏的鋼琴然後借予搞手使用,那份「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仍然令人拜服與感動。

風水輪流轉,今天香港音樂界不缺優質樂器,欠缺的,卻是場地。

誰來當上21世紀的地當夫人呢?


螢幕快照 2016-09-12 下午5.20.12.png
1925年的鋼琴演奏會廣告,指明使用Steinway。是戰火中摧毀還是保養不力才致1950年代的尷尬?還有,地當夫人的鋼琴下落又如何?

延伸閱讀:
《皇都戲院未死,只是沉睡-給鄭志剛的信》(8/9/2016)
《雙城記-南京大戲院與皇都戲院》(10/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