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浪漫經典三重奏》音樂會……的場刊翻譯

大家看音樂會的時候,相信都會看樂曲簡介。的確,樂曲簡介是讓觀眾預習樂曲的好工具,不少音樂初哥也是靠樂曲簡介慢慢累積知識。對筆者來說,David Gwilt與Keith Anderson的樂曲簡介可算伴我成長!

既然是如此重要,要是樂曲簡介錯漏百出呢?

筆者剛剛看了一場康文署主辦的《浪漫經典三重奏》音樂會,樂曲簡介由Keith Anderson撰寫,中譯來自「語文翻譯服務」(噢,不是「格致語言顧問」麼?),看著那個不斷出現而聞所未聞的「樂節」字眼(原來是「section」,何不譯「樂段」?),不禁細心對照中英文本,才驚見中譯本有著不少錯譯。

IMG_1618

兩首曲目,第一首舒伯特降B大調第一鋼琴三重奏的中譯意思尚算準確,只是要麼累贅要麼過份省略:
「a Viennese schoolmaster」維也納某學校校長(「某學校」多餘)
「first subject」第一主題旋律(「旋律」多餘)
「The central development」樂曲中段(漏了「發展部」,這是奏鳴曲式的一部份,屬專有名詞)
「The main theme returns and is explored…」此時主旋律再次回歸。各個元素先被加以探索……(怎樣「探索」?)

然而第二首德伏扎克E小調第四鋼琴三重奏「悲歌」除了反覆出現「section」樂節(樂段!),更有不少錯譯,不得不節錄下來以正視聽:

1)「The dumka was in origin a Ukrainian lament」
這首悲歌原本是一首在烏克蘭民間流傳的哀歌
-dumka是一「種」哀歌,不是一「首」哀歌

2)「was first performed in Prague on 11 April by the composer, with the cellist Hanus WIhan, his colleague at the Conversatory and collaborator, and the violinist Ferdinard Lachner, who joined him in the following year for a concert-tour of Moravia which included the Dumky Trio in its programme」
於四月十一日由作曲家本人、音樂院同事及合作夥伴、大提琴家威韓以及小提琴家拉契納在布拉格首演。在拉契納翌年與德伏扎克合辦的摩拉維亞巡迴演奏會上,《悲歌三重奏》亦是其中一首演奏曲目。
-原文本來是以「(作曲家的)音樂院同事及合作夥伴」介紹大提琴家,以「翌年隨作曲家參與摩拉維亞巡迴演出且繼續演奏《悲歌三重奏》」介紹小提琴家,結果大提琴家的介紹變了另一堆演出者(讀譯文這首三重奏演出陣容可龐大得數不出人數!),而小提琴家的介紹就變了《悲歌》受歡迎得要再演的例證。

3)「There is a further shift of key for the third movement, the Trio started in E minor, with a second movement in C-sharp minor. Now the key is gently lyrical A major」
第三樂章涉及多重轉調。三重奏先以E小調起奏,再以升C小調奏出第二樂章。接下來的樂章以A大調為基調
-原文意思是第三樂章將調性繼續往更遠的地方轉移,然後列舉出第一樂章是E小調,第二樂章轉到升C小調,現在第三樂章又轉到A大調來作闡明。譯文卻在錯譯「多重轉調」時卻暗示了所有移調在第三樂章發生--但明明有一句「再以升C小調奏出第二樂章」,譯者好像知道是回顧頭兩個樂章,可是在解說第三樂章的段落以「接下來的樂章」稱呼第三樂章又是蹩扭。

4)「A D minor march leads to a capricious Scherzo
隨D小調進行而來的是一段喜怒無常的諧謔曲
-「天馬行空」「活潑自由」「異想天開」……也輪不到「喜怒無常」吧?又,有一種音樂叫capriccio,中譯為隨想曲,不排除Keith Anderson原文是想說「隨想曲似的」,但要是真的想表達這意思也許他會寫capriccioso。無論如何,不可能用「喜怒無常」來形容這段音樂。

5)「its emphatic conclusion followed by a C minor closing movement of due contrast」
強而有力的尾聲部分後,樂章再以C小調作結,對比鮮明
-此段是有關第五樂章(倒數第二樂章),原文是指(第五樂章)強而有力的尾聲後,接下來就是C小調的終樂章,譯文卻錯譯成第五樂章(再?)以C小調完結。

綜合各錯譯例子,很明顯譯者其實不懂音樂。筆者音樂會已立即向康文署相關職員投訴,希望他們以後能聘請更稱職的譯者,在編輯過程作更嚴格的把關。

既然投訴了還要連夜出文咁吋?抱歉,因為這實在太緊要:你永遠不會知道一篇錯漏百出的中文樂曲簡介會為多少人帶來多大誤解。這真的要盡力。(雖然我不知道受制於「價低者得」的招標制度下,康文署還可以怎樣找到好的譯者……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