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管弦樂團星期二(1月13日)事先張揚星期三(1月14日)下午音樂總監梵志登(Jaap van Zweden)將與中國著名指揮家余隆一起出席記者招待會,有心水清(或是消息靈通)網友在Facebook說恐怕是委任余隆當首席客席指揮之類吧?
果然如此:余隆將繼甄健豪(我不明白港樂新聞稿為何要在一位香港長大的華裔指揮名字後括著英文名Kenneth Jean,又不見余隆括著Long Yu?)與馬克森.蕭斯達高維契(Maxim Shostakovich,就是DSCH的兒子)成為港樂第三位首席客席指揮。(新聞稿寫的是「近二十多年來再次委任的第一位首席客席指揮」,就讓我為大家數出確實是第幾位吧)
掌管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國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紐約時報》的David Barboza稱余隆為「中國卡拉揚」--意謂余隆有如卡拉揚當年同時手握薩爾斯堡音樂節、史卡拉歌劇院、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柏林愛樂與愛樂者樂團而成為「歐洲音樂總監」一樣--近年「余拉揚」一名已成為網民對這位「中國音樂總監」的暱稱了。
余隆確實長袖善舞,是中國樂壇少見的頂級經營者。他一舉將活在中央樂團陰影之下的中國廣播交響樂團搖身一變成為全國最頂尖的中國愛樂樂團;也將北京國際音樂節辦成一個教中國觀眾可以足不出戶就可見盡世界一流藝人的全國最重要古典音樂節。手握南北三大樂團(台灣友人曾問何以廣交會自稱「中國三大樂團之一」,我笑謂因為他們是「余隆的三隊樂團之一」),加上中國最大型音樂節,余隆在中國音樂界的勢力可謂一時無兩。如為了打入內地市場,港樂這次押注得對極!看看新聞稿介紹余隆上任後雙方之交流工作:
-余隆將以首席客席指揮身份,每季指揮數個港樂音樂會項目
-港樂與上海交響樂團將作重要的文化交流,包括在香港和上海兩地演出馬勒系列,包括其第八交響曲 – 千人交響曲
-港樂與梵志登將於2017年北京音樂節演奏重要歌劇項目
-港樂樂師將對上海樂隊學院的樂師作出指導
余隆與港樂在港亮相,港樂樂師要指導上海學生(作為上交未來樂手);梵志登帶港樂到京滬兩地的余氏地盤亮相(最近的廣州反而沒有份),還有與上交攜手演出馬勒第八!既然有來有往,這樣算是雙贏。(誰比誰得著更多從來屬見仁見智)
平心而論,在我眼中余隆是經營大師多於一位指揮大師。他的經營成就令讚嘆,無人可及,上面已說了不少在此不贅。可是以觀眾角度從唱片及現場演出認識過余隆,他的指揮並不是我所好。要數中國指揮家,能吸引我購票入場的會是元老級的鄭小瑛、香港樂迷時刻想念的湯沐海、終於在國家大劇院重新上路的陳佐湟,或是再年青一輩的如李心草、林大葉。我想我就算他日會看余隆指揮港樂,也只會因為曲目,不會是余隆。
觀乎網路上樂迷見到「余拉揚指揮港樂」後,紛紛表示「恐懼」:有網友重提當年余隆與港樂的貝七是他人生第一次在音樂會中途憤然離場;而有傳媒朋友在status發佈記者會消息後,各方友好包括曾與余隆合作的本地音樂家留言「……」。坦白說,在我交友圈子中,大都如我一樣未有為「余拉揚」南來而興奮。
忽然想起在中大商學院陳志輝教授的「左右圈」理論:左圈是買方需要,右圈是賣方能力,左右圈交接處是交易所在,而兩者互動應由左圈帶動,一切市場策略品牌建立就以兩圈如何互動為基礎。如果香港樂迷是顧客,讓余隆當首席客席指揮、進軍內地,根本與香港樂迷需要無關,甚至是遠離樂迷需要。那麼,是港樂沒有看清楚香港樂迷需要,還是港樂志在神州已不視香港樂迷為左圈?又還是我與我們的友人只是香港觀眾之中的一小撮怪胎而身在圈外的根本是我自己?未來三年應當很有趣,拭目以待!
此次余隆的合約為期三年至2018/19樂季,早前梵志登續約也是續至2018/19樂季。兩人將會同時約滿。嗯,這不禁引人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