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引來不少討論,所以我也樂得繼續討論。
合唱只是一個我所關心(所以最快有反應)的例子,不同範疇的藝術愛好者一樣可以問:怎麼沒有弦樂四重奏?沒有歌唱家?沒有粵劇以外的戲曲?沒有這個沒有那個……可以一直問下去,沒完沒了。
而背後原因大家很容易可以猜到--以合唱為例--難賣的節目,當然只能聊備一格!所以昨天的文章劈頭就問:合唱表演市場是否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香港藝術節似乎正以行動回答:是。
這樣對我來說就再衍生兩個我關心的問題:香港合唱節目市場何以小得(或不識貨得)連The Sixteens只演兩場都不能爆滿?但抱歉我也來市場導向一返,這問題有緣再談。另一個問題就是標題:到底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香港藝術節」?甚至是,香港藝術節對香港觀眾或者全香港有甚麼使命或責任?
我想直到今天,各式或官方或私人的藝術節林立的今天,說香港藝術節是香港旗艦級的「表演藝術盛事」也不為過。節期之長、演出之密、陣容之強,確是香港以至東南亞首屈一指的。
但對香港來說,擁有這個「節期長、演出密、陣容強」的藝術節有何意義呢?
我曾經是一個會期待每年十月藝術節公佈節目的學生哥。對我來說,香港藝術節曾經是一個機會讓我見識到世界一流藝人或藝團演出的機會,但後來我發現我更享受的是那種「氛圍」:大家在一個月內疲於奔命地看不同的演藝節目,大家都在消費那種痛快。
最後一次優先訂票是大學三年級,因為大學畢業之後就沒有學生票!這卻令我猛然醒覺這個「痛快」也不算甚麼,竟然也開始對「看藝術節」沒那熱衷。當然還會關心一下到時到候找節目,也會期待有好節目,但已經跟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的演藝節目沒有多大分別,反正世界一流藝人或藝團不一定要在藝術節才來香港。
看香港藝術節的自我簡介,可見他們自我期許的使命是「引進頂級節目、推動本地創作、向市民(尤其是學生)推廣及教育他們欣賞表演藝術」,引進頂級節目,這做得到,沒有人會懷疑藝術節「舢舨充炮艇」,這方面的把關是挺好。
推動本地創作,今年有兩個音樂節目、一個舞蹈節目及五個(!)戲劇節目是藝術節委約創作,其中一個音樂節目是外地作曲家與本地表演者合作,兩個戲劇節目是內地及台灣的創作。的確,藝術節對推動創作是傾向戲劇的,君不見他們願意為《野豬》發行劇本但不會為歌劇《蕭紅》發行樂譜吧?
推廣方面,我一直覺得青少年之友計劃是一項功德。而愈來愈多及多元化的加料節目是可見心思,可是我總覺得仔們的市場推廣忙於宣傳主要節目總是不夠心力推廣值得讓更多人知道的加料節目。
不過,別以為我最滿意藝術節是推廣,藝術節的正場節目偏頗正正在削弱它在「推廣藝術」的效果。
看今年的音樂節目,管弦樂極不合比例地為「大戶」、有兩個鋼琴節目、兩個小提琴節目,管樂獨奏也許Sabine Meyer已經算滿足了?Budapest Festival Orhcestra的大號首席開大師班也算為銅管愛樂者有設想。但是沒有合唱團沒有獨唱家,可是有兩個歌劇節目不等於滿足了這兩大範疇--但正如知情人仕說:「合唱團難賣」,這是說節目選擇還是以易不易賣票為先,這也解釋了為何對新創作的資源都投放在戲劇之上--新戲碼是票房靈藥(如果有名導演甚至名演員座陣演出更甚)、新曲目卻是砒霜(我肯定Claudio Abbado加Lucern Festival Orchestra演全部世界首演新作也不能滿座)!
簡言之,香港藝術節的節目選擇只是充份反映了香港觀眾的口味,藝術節的節目挑選只是在投觀眾所好,務求維持高入座率(2013年:平均95%)。
我明白收入也得講究,況且收了贊助也得向贊助人交代。可是,號稱每年150場演出及250項加料節目,真的無法每年維持有合唱、新音樂、獨唱(不是歌劇選粹)、室樂合奏(不是室樂團)節目?(我只說我熟悉的音樂方面)
到底一個只追隨大眾口味為依歸而挑選節目,而且種類漸趨單一的藝術節--而且是該城市最大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節--是否還能稱得上做到「推廣藝術」?或者這是在推廣甚麼樣的藝術?甚麼樣的推廣藝術?
或者更應該問的是:這個藝術節有沒有義務推廣藝術?甚至是「帶領觀眾走」?其實如果我們都滿足於一個每年在個多月以「群星拱照」但其實沒很多口味選擇的機會,讓大家趁熱鬧看看演藝名家本尊又或是看一堆演藝節目沾染一身「文化氣息」就可以的藝術節,香港藝術節這樣下去是完全沒有問題,而且已經做得很好啊!
我想,這想問題都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反正,重返「市場」的背境:作為「顧客」,香港藝術節愈來愈滿足不了我,結果只是你賺不了我的錢,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