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香港藝術節節目正式公佈,然而當中合唱節目之「豐富」,實在令香港合唱愛好者「手舞足蹈」!我不禁要問:如果香港藝術節真的如此市場導向而且有足以信賴的眼光,那麼香港的合唱音樂市場是不是岌岌可危得教香港藝術節不敢輕易編排合唱節目?
查香港藝術節網站,在「音樂」的項目中有十九個古典音樂節目,「與合唱有關」的節目只有兩個,就是芬蘭薩翁林納歌劇節做完《羅恩格林》順道來一場歌劇選粹(是聯同獨唱家演出的折子戲,不只是合唱選粹)與美國天團Anonymous 4;另有香港藝術節廣招本地歌手組成的ad hoc合唱團與小交現場演奏葛路克歌劇Iphigenia in Tauris為翩娜.包殊烏珀塔爾舞蹈劇場伴奏,而這節目同時歸類為「歌劇」與「舞蹈」。
相對八個大合奏、七個獨奏或合奏的器樂節目,這樣的合唱節目,夠嗎?退一步說,今年連歌唱家的recital也沒有,這樣的「聲樂」演出份量,像樣嗎?
-----------------
也許去年Die Konzertisten作為「本地薑」能夠在香港藝術節有自己的節目(不屬於特約贊助商專門支持本地藝人的節目),讓我誤以為藝術節開始重視合唱藝術,我特意翻看他們近十年的節目,也醒覺了他們在合唱節目的編排上,從來都只算「偶有佳作」,個別年份完全消失也沒有所謂:
2013
布列頓百歲誕辰紀念音樂會(Die Konzertisten及香港兒童合唱團)
2012
The Sixteens
Dominate
2011
鈴木雅明/Bach Collegium Japan
Der Thomanerchor
2010
無
2009
Estonian Philharmonic Chamber Choir
2008
Trio Medieval(如果明年Anonymous 4也算合唱節目的話)
London Philharmonic Choir
2007
Soweto Gospel Choir(歸類為「世界音樂」)
香港兒童合唱團
2006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Choir(順道為港樂演唱馬勒第二)
2005
The Blind Boys of Alabama(歸類為「世界音樂」)
Russian Orthodox Choir
Gubenkian Choir(僅與港樂演莫扎特安魂曲及與Franz Bruggen的十八世紀樂團演貝九,沒有自己的節目)
2004
無
Fine,反正不是第一年沒有合唱節目,而事實上明年確有三個「合唱類」節目啊!還不滿意嗎?
只是,如果有一年香港藝術節沒有邀請任何交響樂音樂會,只是請了一隊弦樂四重奏,另外有一套歌劇及一套芭蕾舞,都由港樂伴奏--這樣的藝術節你想像得了嗎?不能想像吧!但這個香港藝術節就是有本事做出沒有一個獨立的合唱節目的國際級盛事(2004、2010),或是有如明年有一場「歌劇選粹」加一場「現場演繹歌劇伴奏舞蹈」加一場女聲四重唱就覺得足夠。這是明顯的厚此薄彼!(勿理甚麼原因)
我倒很想知道香港藝術節的節目編排背後的邏輯,當合唱節目乏善足陳,卻不惜工本請三隊交響樂團一隊室樂團一隊古樂團一隊掛著「名牌」的弦樂團以及一中一西的本地樂團座陣。這就是香港市場生態嗎?管弦樂愛好者眾所以多多都得邀請,也不計較一二三四五六七線的樂團?
如果藝術節是精準地市場主導,我又得問一問:三隊管弦樂團及一隊室樂團,共演出十六部作品有十二部是德奧作品,另有三部俄羅斯及一部波蘭(蕭邦….)--原來香港觀眾的口味就如此狹隘?
怪罪於「香港觀眾就是這麼口味狹窄」非常容易,話說回頭我們要一個完全給市場牽著鼻子走的藝術節幹嘛?四十二年的耕耘成果原來就是學懂了投觀眾所好?網站總監的話說「香港是文化多元且充滿活力的都市,能夠包容不同觀點,既活在當下又擁抱未來,同時也珍視傳統。」抱歉,從藝術節的節目編排似乎未能體現這雄心壯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