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流動的迴響-演藝作曲系初級課程多媒體作品音樂會《Flowing Sound 流聲》

香港演藝學院作曲講師、《流聲》音樂會監製李嘉怡說:「演藝作曲系初級課程每年皆舉辦作品音樂會,同學們有機會發表作品外,亦是作為作曲學生的其中一項重要訓練。」也許你會記得,去年她率領一批演藝作曲系初級課程學生與兩家特殊學校合作,讓學生體驗了一次不止是音樂更是生命教育的年度功課。今年,李嘉怡帶領學生再作新嘗試--將音樂、舞蹈與flow art結合,刺激學生的創作意念,並將於6月29日下午三時,在香港演藝學院演奏廳為大家送上《流聲》音樂會。

甚麼是flow art?

要了解今次《流聲》音樂會,首先要知道flow art是甚麼。

Flow art是一種抽象藝術形式,利用顏料的流動性,透過搖晃畫布或其他物料做出流動的效果。當顏料流動及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形成不同視覺效果及自然的圖案,這種作畫方式就是「flow art」。以這種手法創作,每一幅作品都是獨一無二。

《流聲》是由演藝作曲系初級課程與隨流玩工作室和演藝舞蹈學院學生合力製作,是一場包含音樂作品演奏、舞蹈和流動色藝的多媒體音樂會。隨流玩工作室於2016年由Zoe及Quintus創立,主要製作藝術作品、藝術創作及flow art工作坊。Zoe及Quintus的作品多從大自然擷取靈感,例如海洋、山脈、森林、河流和天空都是他們的調色板。他們透過流動的畫面,用顏色將影像呈現出來,為觀賞者在視覺上帶來快樂、自然、平靜及想像空間。

螢幕快照 2019-06-27 02.59.54
Flow art作品《The Typhoon and The Tree》,創作時用上了2018年襲港颱風「山竹」遺留下來的破碎樹枝

從流動的色彩到流動的聲音

為了準備這次音樂會,一眾作曲學生先學習製作流動色畫拼圖,從中獲得靈感而創作音樂。節目中五首作品,李心寶《A Difficult Choice》與陳樂淳《The Typhoon and The Tree》是各以一幅flow art作品的製成品為靈感創作;而由八位學生各寫一樂章而成的兩部四樂章作品《Galaxy》及《Volcano》,則是由藝術家先作色彩及流向設計,由雷萱及范世文兩位正在演藝學院攻讀碩士的舞者按照音樂編出舞步動作,於演出同時製作大型流動色畫,讓三個不同藝術媒體的互動演出。作曲系老師伍巧怡也特別為是次音樂會創作了《X to XX》,由Zoe作現場flow art互動,於樂曲演奏同時即場製作流動色畫。

IMG_5518
舞者為《Galaxy》綵排舞蹈及即席flow art製作

這次音樂會的作曲系初級學生,年紀最小只得11歲!這班後生可畏的小作曲家到底會創作出怎麼樣的多媒體音樂作品?的確令人好奇。但這次音樂會的最大意義,還是讓學生得到鍛練的機會,正如李嘉怡所說:「是次多媒體音樂劇場製作,是作曲系初級學生第一次有機會與不同媒體的藝術家合作參與較大型製作,從中學習與體驗,啟發更深更廣的藝術領悟,刺激創意思維,讓日後作品能更上一層樓。」


節目

陳諾謙、郭睛、林君錫、伍亮恆
《Galaxy》(為單簧管、圓號、敲擊及電子音效而寫)

李心寳
《A Difficult Choice》(為小提琴及長號而寫)

伍巧怡
《X to XX》(為馬林巴琴、電子音效及現場flow art而寫)

陳樂淳
《The Typhoon and The Tree》(為長笛及大提琴而寫)

陳康喬、黃頌熙、楊樂琛、楊倩桐
《Volcano》(為小提琴、巴松管及敲擊而寫)

Final_FlowArtPoster_201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