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南京大戲院與皇都戲院

1959年,上海:原名南京大戲院的北京電影院,被市政府改變用途為表演場地,並易名上海音樂廳。

1959年,香港:從歐德禮(Harry Odell)的萬國影片易手至Hong Kong Enterpirse Ltd.的璇宮戲院,以新名字皇都戲院重開,旁邊的皇都戲院大廈也正式落成。

這一年,決定了兩家戲院能否永續經營。

*   *   *

一直以來,將戲院改成音樂廳屢見案例,絕非新鮮事。1930年建成,由廣東建築師范文照設計的南京大戲院,本來就是戲院劇院兩用,上海工部局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前身)從戲院落成初期已在此表演,梅蘭芳也曾率團演出,更不計一眾戰前訪滬國際級藝人。

解放後,戲院改名北京電影院,繼續發揮其電影院功能。到1959年,為了舉行「上海市音樂舞蹈展演月」(「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前身),上海市政府方發覺上海根本沒有專門的表演場地。在考慮多個現成場地後,政府選擇了將北京電影院改變用途成音樂廳--由於戲院在二十世紀初設計時仍屬默片年代,在音響設計上需要照顧現場伴奏樂隊,所以其音效本身就是適合音樂演奏,在沒有時間改建場地的情況之下,北京電影院是最佳選擇。於是,上海音樂廳正式誕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專供音樂演出的音樂廳。

(鄭秀文帶你30秒遊上海音樂廳)

2002年,上海音樂廳面臨清拆危機:音樂廳旁邊的延安高架路需要拓寬,以解決交通問題(香港人很熟悉的情節)。如果這事發生在香港,以香港政府的思維當然無懼大量市民抗議,二話不說「拆無赦」。但上海市政府接納了一個出奇的方案捨易取難,僱用一美國工程公司將全幢音樂廳升起再往東南方平移避開高架路,也順道為音樂廳進行內部整修工程。從休館到重開,僅花兩年零一個月。高架路寬了,音樂廳也繼續經營,皆大歡喜。

與上海音樂廳前身南京大戲院非常相似,皇都戲院的前身璇宮戲院,在熱愛藝術的歐德禮主理下,電影放映之餘頻頻邀請各地名家及本地新秀輪流獻藝(所以很有趣地,璇宮戲院的音樂會通常是在晚上九點半舉行,以遷就電影放映),空前盛況與日後的香港大會堂及文化中心無異。

面對都市更新的洪流,上海音樂廳能夠與公共建設和平共存,那麼,我們的皇都戲院逃得過財團商機嗎?

*   *   *

「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
-托爾斯泰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09-10-%e4%b8%8b%e5%8d%889-45-31
大家都是戲院,皇都戲院能夠跟隨南京大戲院的足跡轉型成音樂廳繼續為社會服務嗎?

延伸閱讀:
《皇都戲院未死,只是沉睡-給鄭志剛的信》(8/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