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n Name ist Petrenko, Kirill Petrenko

Kirill Petrenko
Kirill Petrenko (b. 1972)
五月十一日,柏林愛樂124名團員舉行了長達11小時的討論與投票選出接替歷圖(Sir Simon Rattle)的下一任首席指揮,結果全球注視下卻是冒出黑煙(鼠.胡語)。六月廿二日,這個在樂壇矚目程度堪比教宗選舉的首席指揮遴選終於有了結果--現年43歲的Kirill Petrenko。

之前的新聞及評論都說這是Christian Thielemann與Andris Nelsons之爭,可是一個月後,點起白煙,結果卻是「黑馬」Kirill Petrenko。

另一位Petrenko

有多黑?我可以大膽講句認識Vasily與Dimitri Petrenko的人可能比認識Kirill的更多…..(誰是Dimitri Petrenko?Dimitri要比Kirill早七十年攻陷柏林呢!ok……這是虛構人物…..)。如果開賭,Vasily的賠率一定比Kirill要熱得多:38歲的Vasily一手帶起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有如當年歷圖在伯明翰),後兼任奧斯陸愛樂樂團首席指揮,灌錄了多張唱片早成了萬人迷,英國《衛報》今次任命的報道更以此從滿玩味的文字開頭:

From a narrowly British perspective, the first response to the announcement that Kirill Petrenko is new chief conductor designate of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might be: “Who on Earth is he?” Or maybe: “Haven’t you got his first name wrong? Surely it’s Vasily Petrenko?”

的確,你在google search「Petrenko」,一來就是Vasily……

螢幕快照 2015-06-23 上午3.03.55
要不是柏林愛樂的新聞稿,Kirill幾可肯定榜上無名(Kirill在肖像上排右一及二古惑地出現)

請留意,雖然兩人都是來自俄羅斯,他們沒有血緣關係的!

另一位Kirill

今時今日網絡發達的年代,仍然可以有這樣「謎の指揮者」是異數?其實這只能怪自己孤陋寡聞。旅奧香港指揮家曾智斌這樣提到他的師兄:

Kirill is actually quite well known in European World! It’s his personality that he doesn’t like interviews or showy thing separate him from those show conductor types! He conducts the Ring also at Bayreuth! He is actually graduates of our Music Uni in Vienna!

從維也納音樂及表演藝術大學(Universität fü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Wien,換言之他是自阿巴度後第二位校友出任柏林愛樂首席指揮!)畢業後,Kirill Petrenko先後在Volksoper Wien、Das Meininger Theater工作,2002年在Komische Oper Berlin打出名堂,2013年接替長野健(Kent Nagano)出任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Bayerische Staatsoper)的音樂總監,同年首次在拜萊特音樂節(Bayreuther Festspiele)指揮《指環》全集,而2014年及今年的音樂節也是他負責《指環》。

儘管他曾客席指揮多個一線樂團(包括柏林愛樂),他始終是一位歌劇(院)指揮,加上不愛接受訪問,沒有大唱片公司的唱片合約(iTunes Store上找到的只有三張分別由cpo、Channel Classics、及Oehms推出的唱片),也就導致對管弦樂興趣大於歌劇、以唱片數量衡量「才華」(實是「名聲」)的歐洲大陸以外樂迷(特別是香港樂迷)對他全無認識,等到柏林愛樂把首席指揮的重任交託給他,我們才如夢初醒,原來有位俄羅斯高手一直「躲」在德國!

左起:Josef Suk管弦樂作品(2008)、Dejan Lazic的拉二鋼協(2009)、Hans Pfitzner歌劇《Palestrina》(2012)
左起:Josef Suk管弦樂作品(2008)、Dejan Lazic的拉二鋼協(2009)、Hans Pfitzner歌劇《Palestrina》(2012)

一出道就專心在歌劇界打滾廿多年(歌劇院才是正宗指揮搖籃!),且先後得到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拜萊特音樂節及現在柏林愛樂樂團的垂青,基本上不用懷疑Kirill的實力(誰覺得自己對好指揮的看法比柏林愛樂的樂手更深刻獨度,請舉手)。當然,大家也想親眼看看Kirill的風采,可是YouTube也不太幫得上忙,太少了。還好有柏林愛樂的數碼音樂廳:這是2012年他指揮柏林愛樂與柏林電台合唱團演繹史特拉汶斯基《詩篇交響曲》的片段。

他應該是很乖的學生,指揮課上老師的說話至今都好好的記著--他的打拍動作本身就是一部教科書!乾淨俐落,清晰而不耍花樣,然而背後卻是充滿了激情(尤其要看他的面部表情)。與友人乙討論,他立即回應:「原來叫『Kirill』的都是技巧大師?」--他提到的另一位Kirill,前蘇聯大師Kirill Kondrashin是也!

看罷他的出身,看過他的演出(儘管只是短短一段),「實而不華」四字是形容Kirill Petrenko的最佳形容詞。英國樂評人Norman Lebrecht在部落格說柏林愛樂是因為五月選舉發覺將樂手分裂為Christian Thielemann及Andris Nelsons兩大陣營,既然二選一只會順得哥情失嫂意,為保團結,索性放棄兩人而另尋出路。結果樂團放下「首席指揮=能幫樂團搵錢的一線明星」的一貫做法,找來名氣只限德國、沒有大公司唱片合約,但大家都信服其能力,也樂意一起make music的Kirill Petrenko,既能保持樂手團結,又能保持追求音樂上卓越的能力。這班德國人展露的,不就是Jim Collins常常強調「適時Say No更重要」?為著核心價值,他們放棄了一貫找明星領軍的策略,反過來試試當kingmaker--終其究竟,還不是為了繼續當卓越的music-maker。

熱切期待Kirill Petrenko帶領柏林愛樂更上一層樓(vice versa)。


同場加映:我們與德國距離有多遠?

「五月放黑煙」,各式報道對柏林愛樂新任首席指揮的猜測,也盡是Thielemann、Nelsons(或是加上Dudamel、Barenboim、Jasons、Nezet-Seguin)之間團團轉,但誰都沒有留意楊世彭(對!前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早在去年12月的一篇2014拜萊特音樂節《指環》樂評提到:「指揮由蘇俄名家Kirill Petrenko擔綱,此君一向在德國各大歌劇院任職,去年擔任巴伐利亞州立歌劇院音樂總監後聲譽鷂起,聽說已是柏林愛樂下任音樂總監的熱門候選人。」

世事都被楊博士看透,皆因他真的身在德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