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澳門文化中心看了鄭京和2011年復出後首次中國巡迴演出的澳門場,今晚在香港文化中心看了布達佩斯吉卜賽交響樂團(BGSO)成軍以來首次中國巡迴演出的香港場。無獨有偶,兩晚都在全場觀眾起立致敬之中完結。
有趣的是,儘管兩個演出都令觀眾心花怒放,可是兩個演出距離「完美」二字相去甚遠。
鄭京和自千禧年代初因手指傷患而退出舞台,2007年更加盟母校茱利亞音樂學院,大有在餘下時光以作育英才為己任。但幾經努力,還是重踏台板。從澳門演出,鄭京和的技巧已退化不少,猶以運弓技術為嚴重,音準也無復當年(葛利格第三的慢板一開始令我不禁搖頭),但她在音樂中的剛強個性卻是有增無減!演繹比她的黃金年代更深刻,也多了一份蒼桑,法朗克的終樂章令我感動得幾乎落淚……幾乎,因為那些沙石一直令我心緒不寧(更大程度是對她無復當年勇而感到可惜)但一曲既畢也有觀眾大喊bravo。encore的三首小品,也許心情輕鬆而樂曲本身也稍易,「完成度」比三首奏鳴都要高,讓台上台下也樂不可支,全場觀眾聽罷第三首加奏也歡呼起立。我不禁想,以她現時的狀態,有否想過只拉小品?為甚麼明知不可能做到「完滿」而仍要演奏大曲?她如何面對?(她去年完成了巴赫六首無伴奏組曲的錄音)這位著名的完美主義者如何自處?
BGSO以吉卜賽風格掛帥,有著超過一半是小提琴的巨型弦樂組加單簧管與揚琴,嚴格來說不算交響樂團,而是超級加大碼的街頭賣藝合奏(把每個聲部的樂器變成一人吧)。低音音準模糊混濁,六十把小提琴並不是齊整如一人(想起當年鐵幕國家流行真的齊整如一人的violin ensemble),大家都奮力地演奏,也就談不上平衡不平衡:根本不可能平衡!但是,那音樂卻是激動人心!才第一首歌完結就有觀眾歡呼,加奏La vie en Rose更來個全場大合唱。他們ensembleship的不完美(他們每個人的個人技巧絕對不差),就像一堆醉酒樂師放肆地豪邁地為觀眾演奏……觀眾喜愛,理所當然。而這的確是他們的本性啊!他們可是忠實地以小品與觀眾交流甚至交心,一如鄭京和,他們都在忠誠地在舞台上表達自己……
也許,我找到了對鄭京和疑問的答案,儘管這幻想的答案(終究不是鄭京和的答案),頂多令我釋疑而沒能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