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20年的苦心經營,由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台北愛樂)創辦的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TICF)已成亞洲首屈一指的年度合唱盛會。2018年,音樂節期間更將同步舉行第一屆台北國際合唱大賽(TICC),可見台北愛樂要將音樂節的影響力更上一層樓的野心。
TICC有一項特別之處,是所有組別的參賽隊伍,均須從指定曲目庫中挑選一首符合參賽組別選曲條件的作品。曲目庫共有22首作品,得多位台灣著名合唱指揮包括翁佳芬、翁建民、陳麗芬、彭孟賢、楊宜真、熊師玲、潘宇文、戴怡音協助而成。當中除了匈牙利作曲家Miklós Koscár的《Salve Regina》之外,其餘21首均是台灣作曲家作品(嚴格來說是19首,因為有兩首歌的混聲及同聲版本同時入選)。從曲目庫的選曲取向,又見台北愛樂亟欲借此國際大賽,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團隊推廣台灣合唱音樂的苦心。
細心分析選曲,不難發現,這套指定曲目有著「台語為主」及「青年作曲家為主」兩大特色:
「台語為主」-從演唱語言來看,曲目庫裡最多的是台語歌(9首),比重幾近一半,其次為國語歌(5首,周鑫泉《城南送別》包括了混聲同聲兩個版本),客語歌及原住民歌曲則各兩首。可能為了避免將無意或難以克服語言障礙(特別是兒童合唱團)的團隊拒諸門外,曲目庫有兩首拉丁語作品:Miklós Koscár的《Salve Regina》(SSA)及林明杰的《Ave Maria》(也是包括混聲同聲兩個版本)。
「青年作曲家為主」-19首台灣作品出自14位作曲家手筆,當中13位仍然在世,也盡可能涵蓋了不同年代的作曲家。儘管入選作品最多的兩年前過世,生於1938年的已故作曲名家蕭泰然(共3首),「八十後」的作曲家卻在曲目庫佔最多數,共有5位。而年紀最輕的是生於1986年的黃俊達,有兩首作品入選。從歌曲數目計,可以說八十後作曲家的作品就佔了三份一。
借比賽指定曲目推廣本土音樂,向國際團隊大力推介台語作品及台灣青年作曲家,足見台北愛樂在介紹台灣合唱音樂的高瞻遠足。相比多年來備受批評的全國學生音樂比賽,TICC在指定曲上花盡心思,似乎證明了對本土文化發展及推動,還是得靠最貼地的民間團隊。
附:TICC指定曲目庫 https://www.ticc.tw/cwlist/
01./12. 林明杰 (1982-):Ave Maria (SATB/TTTBBB,拉丁語)
02. 潘皇龍 (1945-):小河淌水 (SATB,國語)
03. 張瓊櫻 (1980-):老人飲酒歌 (SATB,阿美語)
04. 蔡昱姍 (1968-):天空落水 (SATB,客語)
05. 錢南章 (1948-):晚安 (SATB,國語)
06. 劉聖賢 (1973-):搖嬰仔歌 (SATB,台語)
07. 蕭育霆 (1985-):白鷺鷥 (SATB,台語)
08. 錢南章 (1948-):丟丟銅仔 (SATB,鋼琴伴奏,台語)
09. 蕭泰然 (1938-2015):主禱文 (SATB,鋼琴伴奏,台語)
10. 黃俊達 (1986-):走進庶民的說書人 (SATB,鋼琴伴奏,台語)
11./15. 周鑫泉 (1963-):城南送別 (SATB/TTBB,鋼琴伴奏,國語)
13. 黃俊達 (1986-):來甦 (TTBB,排灣語)
14. 冉天豪 (1973-):愛的救贖 (TTBB,國語)
16. 錢善華 (1954-):丟丟銅仔 (SSAA,台語)
17. Miklós Kocsár (1933-):Salve Regina (SSA,拉丁語)
18. 蔡昱姍 (1968-):客家謎歌 (三部同聲,鋼琴伴奏,客語)
19. 蕭泰然 (1938-2015):雖然行過死蔭的山谷 (三部同聲,鋼琴伴奏,台語)
20. 劉新誠 (1980-):一的炒米芳 (SA,鋼琴伴奏,台語)
21. 蕭泰然 (1938-2015):點心擔 (SA,鋼琴伴奏,台語)
22. 陳茂萱 (1936-):螳螂與蟬 (SSA,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