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irst time a Chinese orchestra has performed Wagner’s The Ring??

有些錯誤,一旦犯了,不是這麼容易糾正下來。

3/13星期四,香港管弦樂團特別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即場舉行了音樂總監梵志登(Jaap van Zweden)續約的簽約儀式,並且發佈了一些未來的重要演出大計。

20140314-214023.jpg

儘管收到邀請,可惜教學工作繁多未能出席。在下課時看見老友鼠.胡及嘉芙.林的Facebook及Twitter在招待會即時發佈的status,驚見港樂計劃自2014-15樂季起分四年以音樂會形式完成華格納的《尼貝龍指環》的香港首演!實在可喜可賀!可是在招待會現場,行政總監麥高德(Michael MacLeod)跟梵志登對談時竟衝口而出說這是首個「Chinese orchestra」創舉,兩位友人都不禁疑惑起來。

現實是:2006年,台灣的國家交響樂團(NSO)不是在時任音樂總監簡文彬的領導下以兩個周末的時間完成了麼?

20140314-215002.jpg

嘉芙.林還笑說這樣的說法「煽動國家分裂」。我心想,這也傷害了廣大台灣同胞的感情!

如果只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樂團」,的確,港樂是第一人。大陸曾兩度上演,但都是從外國入口,分別是2005年德國紐倫堡歌劇院在北京演出,以及2010年德國科隆歌劇院在上海演出。然而「Chinese orchestra」一說,雖則台灣不少人也反對台灣是「中國」一部份,但無論如何,對華人來說,「Chinese」總是以大中華觀理解的「中華/華人」以不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說「Chinese」時很難排除台灣在外吧?要論「Chinese orchestra」一字在此語境如何政治(不)正確,十萬字也論不完,在此表過不提。反正,這樣的字眼本來就惹火,麥高德對「Chinese」一字的用法,似乎尚未到家。

晚上收到港樂的新聞稿,並沒有相關字句,只在一段圖解提到2015年會上演《萊恩河的黃金》。可見樂團從未打算以「中國」創舉來宣傳此計劃。(按:當然,2013年「首演」《戰爭安魂曲》也是演出場刊才「宣佈」)

可惜麥高德一言,覆水難收。3/14星期五的《南華早報》,記者Lo Wei撰文《Maestro orchestrates global vision 》一文,卻照舊把足可引起爭議的「first Chinese orchestra」聲明照錄無誤。

20140314-214906.jpg

於是短短一個樂季內,繼去年把自己第二次演出布列頓《戰爭安魂曲》誤稱香港首演後,港樂第二度誤稱「第一」。欲強調演出的歷史意義,卻揭露了對歷史的冷感;欲強調創「中華人民共和國」樂團先河,卻見外國高層對「Chinese」用法未能入鄉隨俗。失望的,又是我等港樂樂迷。

要為未來的《尼貝龍指環》想宣傳噱頭,簡單一句「香港首演」已是擲地有聲,何苦要爭個「the first Chinese orchestra」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