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昌(中)

2008年,林克昌滿八十歲,離開長榮交響樂團也差不多四年了。國家交響樂團特意安排了兩場名為「 NSO向大師致敬-林克昌八十年音樂之旅」的音樂會,首場3月21日(也是林老師八十歲生日當天!)演柴可夫斯基第四及第六交響曲,次場3月28日演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林佳靜獨奏)與第五交響曲。

lim20080328

機會難得,我當然得飛到台灣親睹林老師在指揮台上的風采!那管我當時正值準備4月的中大合唱團周年音樂會!哪管是否在玩命!(除了音樂會之外,我大部份時間都躲在網咖跟合唱團幹部聯繫處理繁瑣的場刊出版事宜…..)

為了看3月28日那一場,那次台北之旅一度是我最短的台灣之旅(後來因為呂紹嘉的馬勒第八交響曲打破了)。就是為了看一場音樂會。我還特別買了最貴的票!(因為一次看廖年賦的世紀交響樂團的演出無意中發現了國家音樂廳的高價票是物有所值的)

----------------

要我寫一篇五年前的音樂會的評論,我也覺得過份。我只記得,上半場柴一還可以,下半場的柴五,是我現場看過最令我激動的柴五。當然,因為終於能親身耳聞目睹已經不能站著指揮的林老師的指揮風範是主要原因,那次演出也實在是高水平。

林老師個子小小的,可是他所散發的激情能量,說是能填滿國家音樂廳也不為過。他對portamento的妙用,有人會覺得肉麻甚至老套,可是對我而言,這些點子總是為音樂帶來畫龍點睛的妙效,讓音樂變得有血有肉,變我言之有物。

排練時把每個細節都要琢磨一返是林老師聞名的作風之一(這一點令我想起Carlos Kleiber),的確,聽他的演奏你總是覺得每個聲部都能恰如其份,和聲色彩與對位的框架都清晰通透。這樣理性與激情並重的演奏風格,很可惜,今天是愈來愈少見了。

音樂會後,當然不能免俗,始終很多機會都可能是「有今生無來世」(就像那張《天方夜譚》),我與好友約瑟.莫到了後台找林老師簽名拍照。

lim

那次之後,就再不見林老師的演出消息了。似乎,也只能在錄音中懷緬他的指揮風采了……

----------------

林克昌1956年回國,出任雅加達廣播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因政府不支持音樂發展及排華風氣,響應中共政府號召,隨弟弟林克漢及林克明的腳步,1959年舉家遷往北京「建設祖國」。在北京,林克昌獲委任為中央廣播樂團管弦樂隊指揮,後更在陳毅促成下與兄弟組成「林氏四重奏」。然而在水平奇差的樂團工作以及無法應付各式政治風潮令林克昌決定離開中國,幾經爭取終於在1967年獲得批文,短住澳門兩個月後偷渡至香港。

在香港獲居留權後原打算以難民身份移居美國,後因應聘成為正籌備職業化的香港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而定居香港。帶領樂團六年後(1974年)樂團正式轉型為職業樂團,也成為樂團職業化後首任音樂總監。一年後,因政治理由被逼離任。

//在《黃土地上的貝多芬》一書中曾提到「林克昌帶領香港管弦樂團」的歷史被香港管弦樂團刻意埋沒,直到2003年周凡夫所著的樂團三十周年專書《愛與音樂同行》才得到平反。我不知道七八十年代的事情,但可以肯定的是樂團二十周年(1994年)出版的特刊《昇》所刊載從1895年寫起的那篇樂團團史,確有提及林克昌及他領導樂團職業化一段--我當年正是讀了這本特刊才知道林克昌曾是港樂音樂總監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