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華語流行曲發展史

冉天豪
冉天豪

6月8日,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將會上演《冉天豪的合唱世界》。當中上半場是冉天豪歷年來的流行金曲改編精選。九首華語流行曲,無意中卻交織出半部華語流行曲發展史。

按:本文「華語」所指為兩岸三地華人所用各式語言的統稱,僅為方便行文。

(本文刪節本將刊於音樂會場刊)

*       *       *

雖說除了台語歌《秋風夜雨》之外,都是所謂「國語時代曲」,也許你不知道,當中超過一半是「香港製造」?事實上,以粵語為日常語言的香港,在五、六十年代,本是國語時代曲的重鎮。已故文化人黃霑的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的第二章〈《夜上海》時代(1949-1959)〉及第三章〈《不了情》與《綠島小夜曲》時代(1960-1973)〉就有詳細論述。

陳歌辛 (1914-1961)

華語流行曲的發源地,史家早有共識以1920年代上海從國外引入無誤。以素有「中國流行音樂之父」之稱的黎錦暉為首的一批音樂人,一直耕耘,取得輝煌成就。儘管經歷意識形態之爭,部份出色作品被打成晦淫晦盜的「黃色音樂」,這無礙出色作品一代一代的流傳。《梁祝》協奏曲作曲者之一陳鋼之父,有「歌仙」之稱的陳歌辛,也是國語時代曲風行老上海時候一位重要人物。1940年創作的《玫瑰玫瑰我愛你》,原名「玫瑰啊玫瑰」,作詞吳村。此曲旋律委婉流暢 ,節奏輕鬆明快,唱出青年對愛情、對生命的美好嚮往和憧憬,是上海國語時代曲的經典之作,1951年時,美國歌星弗蘭基.萊恩(Frankie Laine)將其翻唱,在美國迅速走紅,許多華人歌手也曾翻唱,而原唱者正是「銀嗓子」姚莉(「金嗓子」是周璇,也是姚莉的偶像兼早期模仿對像)。

可是共產黨在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流行音樂由於意識形態及文化工業生產模式的改變而無以為繼。創作人以至歌手,只好離開大陸方能繼續其音樂事業,而香港正是其中一個熱門的落腳地點。在香港的本土意識尚未成形之時,南北文化輕易在香港交匯集結。香港的流行文化,就在這大融爐中,漸漸開花結果。

姚敏 (1917-1967)

姚莉與其有「歌壇不倒翁」之稱的孿生哥哥姚敏,就在1950年移居香港,延續兩人在上海的事業。在香港國語歌舞片盛行的年代,姚莉主唱、姚敏作曲、陳蝶衣作詞(指揮家陳燮陽之父),可謂賣座鐵三角。《春風吻上我的臉》收錄於1956年發行的《一個蓮蓬》專輯,是同年由王天林執導的國語歌舞片《那個不多情》插曲。歌詞淺顯易懂,曲風輕快活潑,輕快的曲調讓人聽了愉悅,再配上電影的情節,成為當時紅極一時的歌曲之一,也一度成為香港流行的賀年歌。值得留意的是姚莉的唱腔在此曲已改變,由高亢明亮改為圓潤低沉,有說此中轉變乃受Patti Page的影響。

姚陳二人的創作,也不為姚莉獨享。1955年王引執導《杏花溪之戀》,由姚陳創作之插曲《情人的眼淚》,就由當年只有19歲的潘秀瓊主唱。1958年再次灌錄成唱片,令潘秀瓊從此走紅,而歌曲也在1964年的邵氏電影《小雲雀》成為插曲。澳門出生,成長於馬來西亞的潘秀瓊有「低音歌后」之稱。《情人的眼淚》問世後紅遍大江南北,成為傳世名曲。此曲透露出淡淡的哀愁,在五聲音階的旋律中表達了現代都市情懷。本曲包括蔡琴、林憶蓮等著名歌手皆傳唱末衰,打動無數聽眾。

王福齡 (1925-1989)

流行音樂創作人從來莫問出處,姚敏單憑天賦拜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為師以「師徒制」學習,另一著名創作人王福齡則是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今上海音樂學院)的學院教育出身。1952年到港後,王福齡主力從事流行曲創作,後加入邵氏公司,作電影配樂及電影歌曲。《今宵多珍重》由林達(即司徒明)作詞,又名《希盼得好夢》,為1961年由素有「抒情歌后」之稱的崔萍所演唱。此曲與《南屏晚鐘》、《相思河畔》等曲同時紅遍港、台、東南亞等地,也讓崔萍的歌唱事業如日中天。陳百強1982年推出的粵語版(鄭國江填詞),也成為粵語流行曲經典。(陳百強也有翻唱《相思河畔》,似乎他對崔萍情有獨鍾?)

要數王福齡最經典作品,必數1961年的《不了情》。作為同名電影的主題曲,《不了情》在第九屆亞洲影展獲得最佳主題曲獎,也風行至今。歌曲由流行音樂大師顧嘉煇胞姊,有「小雲雀」之稱的顧媚主唱。電影《不了情》開拍之時原本舉行主題曲徵集比賽,然而最後沒有作品獲選,負責配樂的王福齡唯有親自操刀作曲,由導演陶秦作詞。為了避嫌,用筆名「莫然」發表。歌曲哀怨動人,多年來感動無數影迷及歌迷。

除了本地創作,香港國語時代曲也有改編外國歌曲的先例。《靜心等》原曲為《Sixteen Tons》,於1947年由美國鄉村音樂家Merle Travis所作,起初並未獲得太多迴響 ,直到 1955年由美國鄉村音樂之父Tennessee Ernie Ford重新翻唱,並成為該年度暢銷冠軍歌曲。國語版《靜心等》由司徒明填詞,最初由素有「中國歌后」的張露(歌手杜德偉之母),於1957年遷居香港時翻唱走紅﹔全曲瀰漫濃厚的爵士樂風情,傳唱至台灣後曾由陳蘭麗、鄧麗君、蕭孋珠、尤雅等著名歌手翻唱,紅極一時。

中國大陸因為意識形態扼殺了原有時代曲的發展,只有民族音樂與革命音樂能繼續「流行」,讓香港成為延續國語時代曲發展的重要基地。至於海峽對岸的台灣,也因為民國政府遷台而慢慢起步接棒。

台灣自1895年甲午戰爭後成為日本殖民地,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經歷日本五十年統治,台灣的文化與中國大陸已起了截然不同的變化。就以語言為例,台灣本地人(撇除原住民)主要講閩南話(現在多稱為台語)、客家話,而有機會接受教育的人也會講日語,直到1945年之後才因政權移交以及大量外省人移民至台灣(特別是1949年國民黨退守台灣),國語才開始流行,是故台灣流行音樂也自有其獨特的發展背景。

楊三郎 (1919-1989)

作曲家楊三郎原名楊我成,早年赴日本拜音樂家清水茂雄為師,成為出色的爵士小號手。1946年加入台灣廣播電台(後成為中國廣播公司)1947年在上司呂泉生鼓勵下開始作曲,自始踏上創作路,終成台灣流行音樂的重要人物。《秋風夜雨》的作詞人周添旺是楊三郎的長期拍檔,1954年秋,周添旺將新歌歌詞交給楊三郎,由於特別滿意新作,周添旺叮囑楊三郎得用心創作,這反而令一向寫歌不過一天的楊三郎無法動筆,直到一星期後的中秋節與妻子賞月之時才得到靈感,回家後迅即完成。小調寫成的淒涼旋律有著濃烈日本風格,配上台語歌詞,重新發揚了三十年代日本殖民政府實行皇民化運動禁絕方言前台灣歌謠的風采。

周藍萍 (1925-1971)

台灣的國語時代曲跟香港一樣,由大陸音樂人注入活力而蓬勃起來。本來主修聲樂的作曲家周藍萍,與王福齡同樣畢業於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1949年隨民國政府遷台到移居台灣。抵台後周藍萍在中國廣播公司任職合唱指揮、歌手及作曲。1963加入邵氏公司擔任電影配樂,自始往返港台兩地。儘管三奪金馬獎最佳配樂獎的周藍萍在電影配樂上成就非凡,但他最為人稱道的作品仍數1954年在台灣創作的《綠島小夜曲》。歌曲由潘英傑作詞,最早由男歌手秦晉主唱,後由紫薇翻唱而走紅。關於歌曲意念一直眾說紛紜,一直有傳聞(包括柏楊也引述過)此曲為監禁於綠島的政治犯所寫的情歌,然而根據潘英傑自述,「綠島」指的是台灣,是一種想像的情境,也是當時他對寶島「綠意盎然」的觀感,創作之時也只想像寫一首簡單而動人的情歌。而周藍萍的女兒周揚明經過走訪多位與先父合作的前輩後,也力陳此曲實是周藍萍當年為追求其母而寫的示愛之作。

翁清溪 (1936-2012)

因著民國政府重國語而壓制方言,此消彼長下,台灣流行音樂漸漸變成國語的天下。而靠著台視歌唱節目《群星會》,香港國語時代曲大量引進到台灣,許多作品都因此在台灣變得家喻戶曉。直到粵語流行曲在香港興起,國語時代曲的基地就理所當然地轉移至台灣。《月亮代表我的心》是台灣作曲家翁清溪(藝名湯尼)1973年仍在柏克利音樂學院進修爵士樂的時候譜曲,後由孫儀填詞,原版錄音由陳芬蘭主唱,後來鄧麗君於東南亞巡迴演出時無意間聽到這首歌,在她重新演繹下歌曲一炮而紅,自此傳唱不衰,而後更被無數歌手翻唱不下數十次,也成為多部影視插曲或主題曲。鄧麗君自七十年代在港台兩地及東南亞走紅,八十年代更藉著民眾偷聽台灣廣播及走私盜版錄音帶,竟在大陸也紅起來,民間流傳「白天聽老鄧(鄧小平)、晚上聽小鄧(鄧麗君)」甚至「只愛小鄧,不愛老鄧」之說。終其一生未曾踏足大陸的鄧麗君,就在大陸的華語流行曲亟欲重新出發的時候,適時的推了一把。只是,本來叫「國語」的,名字已變成「普通話」。

二十年代從上海出發,到香港,再到台灣。經歷一甲子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流行曲在大陸重新出發。之後的事情,就是另外半部發展史了。

(部份內容轉載自財團法人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出版樂譜上之樂曲解說)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