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家中背境,從小就不怕看簡體字書。開始對音樂產生興趣後,大陸的音樂著作成了我的養份,從那些介紹中國當代音樂家的簡傳中,我遇到一個令我銘記於心的名字:顧聖嬰。
沒有唱片,沒有照片,就是一段簡單的介紹,也不出以下資料:3歲開始學鋼琴,後師從楊嘉仁、李嘉祿。1954年加入上海交響樂團,1956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後去莫斯科深造。1958年參加日內瓦第十四屆國際音樂比賽,與波里尼及另一鋼琴家同得第二名。1960年參加在華沙舉行的第六屆蕭邦鋼琴比賽沒有得獎(當屆李名強得第四名),同年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文革期間自殺。
也許是名字特別,讓我一直記得這個名字,但一直沒有特別搜尋她的身影,除了有次瀏覽某文革死難者紀念網站看過她的介紹,說她是在上海交響樂團被批鬥後與母親及弟弟一起開煤氣自殺。
現在,她卻又在出現在眼前。前陣子重讀康德拉申(Kirill Kondrashin)《指揮家的境界》一書,好奇翻查譯者刁蓓華的背境,發現她是顧聖嬰生前好友;同一時間劉志剛就問有誰有興趣寫顧聖嬰。我想,是緣份讓我可以寫這一篇文章吧。
* * *
顧聖嬰原籍無錫,1937年7月2日生於上海。父親顧高地曾任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的秘書等要職,母親秦慎儀是上海大同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高材生。家住愚園路,是傳雷的鄰居。由於父母喜愛音樂,3歲就讓她學習鋼琴,5歲考入開設鋼琴課的上海中西小學。1949年,顧聖嬰入讀中西女中(後為上海市第三女中)初二,師從上海音樂學院的楊嘉仁教授學習鋼琴,後來又得李嘉祿教授指導,另隨馬革順、沈知白教授學音樂理論和音樂史。1953年首次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莫扎特第二十鋼琴協奏曲獲樂評讚譽,1954年中學畢業即考入上海交響樂團任獨奏演員。1955年在上海舉行首次獨奏音樂會,大獲好評。可是,演奏會前其父就因「潘漢年案」被捕。顧聖嬰自父親被捕入獄後,開始受失眠困擾,父親延至1958年才被判無期徒刑。
1956年,顧聖嬰考入天津中央音樂學院繼續深造,因著當年訪華的蘇聯專家塔圖良(Aram Taturian)及克拉甫琴科(Tatyana Kravchenko)賞識,推薦到莫斯科音樂學院短期學習,每天練琴十至十二小時,連克拉甫琴科都說未嘗一遇如此勤奮的學生:「一年學來的曲目,比我們最用功的學生可以學到的還要多一陪」。自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鋼琴比賽榮金奬。一如其他年輕鋼琴家,顧聖嬰展開她的比賽生涯:1958年年參加日內瓦第十四屆國際鋼琴比賽,與波里尼同得第二名;1960年參加華沙第六屆蕭邦鋼琴比賽,未有獲獎,但獲贈蕭邦石膏手模作鼓勵(第一名正是波里尼),同年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1964年參加伊莉沙白女皇國際大賽得第十名(第一名為Eugene Moguilevsky)--此時顧聖嬰27歲,正值事業發展之時,國內也有出版唱片,正是中國鋼琴界新星。
在政治方面,顧聖嬰一直循規蹈矩。1954年加入共青團,獲團市委表揚為先進青年,後來又擔任市文化局團委委員、局優秀團員、三八紅旗手,又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為工農兵群眾服務也絕不推卻,在春節期間慰問解放軍時一天演出三場,每天只能睡四至五小時亦無怨言。各式出國外訪活動顧聖嬰也是代表之一,足跡遍佈蘇聯、瑞士、比利時、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芬蘭,其中1962年更隨中國青年藝術家演出團訪港演出。
可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因著父親的國民黨背境,以及鋼琴家身份的關係,顧聖嬰終日懼怕成為被批鬥對象--事實上在那瘋狂年代,被批鬥的原因還不是只有一個:不幸。她除了到上海交響樂團參加政治學習班以表忠誠,就只會躲在家中。就在這一年的九月,顧聖嬰多年鄰居兼文學啟蒙老師傅雷與太太自殺身亡。
1967年1月31日,上交等著她當然不是音樂會,也不是學習班,而是又一場為她而設的批鬥會。在這個15年前讓她在樂壇初露頭角的地方,她不斷被辱罵,被賞耳光,有傳說更指她被剃了陰陽頭,不難想像其他人向她施展了甚麼精神及肉體折磨,因為在那年代全都很平常。批鬥會後,顧聖嬰回到愚園路家中。就在凌晨時份,她與母親及弟弟一同開煤氣自盡,被鄰居發現後搶救無效,得年29歲。遺體火化後因無人敢認領,骨灰並未留下。
1968年,顧聖嬰的老師楊嘉仁與沈白知也先後不堪受辱自殺身亡。顧高地最終於1975年出獄,此時顧聖嬰已離開人世8年,女兒留下的,就只有家中遺物,及一個空空如也的骨灰龕。
* * *
多年之後,終於能夠一聽顧聖嬰的錄音。兩張唱片以蕭邦為主,也有德布西及李斯特的作品,最特別是冼星海三首《哈薩克舞曲》。
要說顧聖嬰的音樂,也許先了解其人個性會更有幫助。已故指揮家李德倫曾憶述與顧聖嬰的相識:「我認識顧聖嬰是在1956年,那時上海交響樂團來北京演出……感覺她很文氣,也很瘦弱。當時北京很熱,又下雨,顧聖嬰顯然生活上不習慣,她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不彈琴的時候,她看起來就像一個病人,面色蒼白地坐在那裡,可一彈琴,她就像換了一個人似地,那種力度和節奏讓人驚訝不已……1957年,顧聖嬰去莫斯科參賽,我當時在莫斯科留學,每天都從學校往中國代表團的駐地跑,我發現,顧聖嬰原來是個拼命三郎,她練琴一般從早晨開始,一直練到下午,中午不吃飯……我對她說,小顧你這樣不行呀,不吃飯怎麼行,但她不聽我的,依然沒日沒夜地練琴。我沒有辦法,只好拉她出去吃飯,或者買好飯給她吃。但飯常常是擱在那裡涼了……」
顧聖嬰是一個敏感的人,弱質纖纖,照片看來也算是身材瘦小。但憑著毅力練得一身紮實的基本功(有資料說她曾公開演奏彈拉赫曼尼諾夫第二)。她的風格感性,卻又兼具熱情。聽她的蕭邦D小調前奏曲,聲部清晰,左手雄渾有力,快速樂句毫無難度;降G大調練習曲又表現出她靈敏一面,清脆俐落,右手不住跳動充滿生氣,左手卻穩穩地固定著速度。而升C小調練習曲最能表現出她那平衡準繩與激情的風格。她彈德布西《快樂島》老練得不像一個25歲的瘦弱少女,技術上從容不逼。李斯特《第十二匈牙利狂想曲》,那種狂野與感情澎湃,也是超乎想像。而《哈薩克舞曲》中對民族風格的掌握也是甚有見地,錄音那時她才18歲。
政治無情,本來有望繼續成長成為傑出演奏家,一度與同期的中國鋼琴家努力在國際樂壇爭一席位的鋼琴新星顧聖嬰,最終只能如流星涼過。
珍藏顧聖嬰
中國唱片 HCD-0863 ADD:55:46(CD1), 39:06(CD2)
CD 1
蕭邦:降A大調幻想波蘭舞曲,作品61
蕭邦:F大調練習曲,作品10第八首
蕭邦:升c小調練習曲,作品25第七首
德布西:快樂島
舒曼/李斯特:奉獻
李斯特:第十二匈牙利狂想曲
冼星海:哈薩克舞曲三首
CD 2
蕭邦:a小調前奏曲,作品28第二首
蕭邦:升f小調前奏曲,作品28第八首
蕭邦:d小調前奏曲,作品28第廿四首
蕭邦:降G大調練習曲,作品25第九首
蕭邦:升g小調練習曲,作品25第六首
蕭邦:降A大調練習曲,作品10第十首
蕭邦:升c小調練習曲,作品10第四首
蕭邦:b小調奏鳴曲,作品58
(原載《Hifi音響》雜誌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