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耀偉、陳英凱、朱振威
定價:港幣78元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
很多人聽到「文化研究」便為之卻步,認為是一門艱深的學科,內裡是一堆不容易明白的理論。其實,文化研究並不是這樣的。文化研究的開山祖師威廉士 (Raymond Williams) 就提出「文化本是平常事」(culture is ordinary)。
為了使更多人了解文化研究這門學問,本書以日常生活事例,解釋文化研究的理論和相關應用概念,務求真正建立「文化本是平常事」的思考氛圍。
相信當你細意咀嚼書中各門學說的概念與理論,你對世界的看法,定必起變化。
網上購買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81906472
簡介 http://www.ip.com.hk/gbook002.htm
節錄:我為《文化研究60詞》所寫之後記
開始撰寫此書時維2009年底,原以為用最緊貼時尚的例子可以有新鮮效果,可是大半年後再作校對卻不得不有明日黃花之嘆!可見文化研究的研究對象何其緊貼時勢,日新月異!既然如此,後記也就不理潮流。
在經典特技動作大片《廿二世紀殺人網絡》中,最震憾我心的,卻是一幕文戲。
Morpheus帶Neo到一間破舊的房子,然後說能夠為他解開日思夜想的不明問題。然後,Morpheus攤開雙手,說:「這裡有一顆紅色藥丸,一顆藍色藥丸。你吞下紅色藥丸的話,我能夠幫助你找尋答案,但你未必承受得來;如果你吞下藍色藥丸,你明天醒來就跟平日一樣,繼續你以往的生活。」結果,Neo選了紅色藥丸而醒覺,從此展開了他的救世之路。
如果你跟《無間道2》的黃Sir一樣,常常想「這個世界不應該是這樣子」,但又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那麼,這本書是一顆入門級的「紅色藥丸」,幫助你尋找答案。儘管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吞下紅色藥丸,更多的人都會義無反顧選擇藍色藥丸,以為活在虛幻受人操控又何妨?旦求難得糊塗--就如某通識科補習名師,公然說既然自己讀不懂後現代主義,學生就不必認識這類西方現代思潮--「我不懂大家就不用懂」,如此狹隘視野正是通識科大忌,可惜世人都愛藍色藥丸自甘懵懂。
當你咀嚼書中羅列各門學說的概念與理論,你對世界的看法,定必起變化。就如Neo在《廿》片尾聲,眼前虛像,盡皆還原成一大堆電腦運算。你對平日面對的不同事情,都會開始作出反思,也未必再相信有任何事情是理所當然毋庸置疑。現在新高中通識科的「liberal」一字,其精神正是對常識的解放(liberation),不再盲從權威,讓思考獨立--這不是跟後現代主義大師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的「背論成理」(paralogy)及拒絕「堂皇敘事」(grand narrative)不謀而合?學通識要懂文化研究,正是一例。
書中提過的一部科幻短篇小說《For I Have Touched the Sky》,一開始就道出一則部落寓言:一隻獵鷹如果曾經見識過天空的浩瀚,一旦不能再次高飛,下場只有鬱鬱而終。故事發生在原始部落,一位小女孩無意中發現族中祭師原來由某現代組織派來,而一切巫術都是由祭師與其背後勢力的高科技炮製而成。祭師憐惜她的聰敏,教她現代科學,還讓她與茅屋中的人工智能電腦溝通。慢慢,小女孩已不甘心當一個土人,可是當她知道自己根本無力衝出叢林走向文明世界,最終自殺收場。
看透世情,是否一種福份?文化研究的本初目的就是要批判文化背後的運作,在不公義與不平等之中,站在弱勢一方,向權力作出抗衡。當知識份子與學者不斷挖掘出我們各式我們也許不願面對的文化邏輯,我們最後應如何自處?我們應如何面對這個世界?
我們不能告訴你答案,你只能自己選擇,以甚麼心態與行動面對你眼前忽然變得截然不同的世界。今天,香港為數不少的文化研究學生成了本地社會運動主力,正是他們選擇了像Neo相信自己是救世者,這可算是其中一條出路。
脫離平凡大眾的你會怎樣選擇?恩師王建元教授在課堂上曾笑說可走另一條路:「我們可以照樣喝可口可樂,照樣逛迪士尼樂園。不過我是批判地喝,批判地逛!」是同流合污還是出污泥而不染?說到底,在乎一念。
如果你相信一切都是虛幻,那麼,你其實已經明白,旗沒有動,風也沒有動……是心在動。
你既然敢於吞下了這顆「紅色藥丸」,之後如何面對世界,就得靠你自己選擇。
最後,借一點空間說句承蒙錯愛,從未有任何學術成就,卻得香港浸會大學朱耀偉教授與中學兼大學師兄陳英凱先生的賞識,邀請一起撰寫這本小書。感激他們給予我這機會,讓我能在撰書期間,順道重溫大學時期如飢似渴地吸受知識的歲月。另外也要感謝女朋友阿仲為我提供任劍輝這個上佳的例子,也要感謝好友Kirstie為我的文章裡部份與地理學有關題材的初稿提供意見。
朱振威
2010年9月
寫於大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