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原始韻律

路過文化中心,看到香港國際鼓手節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放置了幾套爵士鼓供途人試玩,概念與英國裝置藝術家Luke Jerram題為《Play Me, I’m Yours》作品的街頭鋼琴如出一轍。然後,我看到下面的情境:

「你有freestyle嗎?」正在「battle」(一笑)的小孩身體力行告訴你:有!

香港國際鼓手節今年踏入第二屆,一系列的音樂會、大師班以及比賽密鑼緊鼓蓄勢待發,將於八月舉行。猶記得第一屆舉行時(也許直到今天依舊),不少人都奇怪何以作曲家鄧樂妍與人聲敲擊樂手鄧卓斌兩姐弟會拍住上,搞一個跟他們的本業似無關係的音樂節。

坦白說,我與鄧氏二人曾合作過,算是相識,那時也大感驚奇。後來知道是鄧樂妍機緣巧合認識鼓樂高手Thomas Lang,亟欲帶他到香港舞台讓香港觀眾見識見識,之後就奇想以一個群星拱照的鼓手節,除了Thomas Lang還帶來了大師Peter Erskine、Russ Miller,還有本地鼓手李伊翱、劉智豪、張永燊、李肇忠、李一丁、梁耀威、邵俊傑、陸健斌,再加上吹管樂大師郭雅志,在2016年帶來一次別開生面的音樂體驗。

鼓手節以「鼓手」為名,定位稍異於敲擊樂。看兩屆參與藝術家陣容,說以爵士鼓手為主也不為過,今年焦點是邀請了德國超技鼓手Benny Greb,他先後在2009及2015年出版DVD《The Laguage of Drumming》及《The Art and Science of Groove》,將爵士鼓演奏科學化、理論化,將一些長久以來在鼓手間認為屬「靈感」、「感覺」的部份變成通過特定練習而習得的純粹技術,頗見劃時代意義,聽聽下面他在《The Art & Science of Groove》有關練習的看法。他與自己樂隊Moving Part的音樂會與大師班都是令人期待。

此外連續兩屆邀請軍鼓演奏家參與演出也是鼓手節別開生面之處:去年有本地鼓手李伊翱,今年有來自美國的BYOS(Bring Your Own Style)。這隊由Ralph Nader及Harvey Thompson纖成的軍鼓二人組合演出極盡視聽之娛,音樂刺激不在話下,雜耍般的棍花也為他們的演出加入街頭趣味。看他在柏林街頭拍攝的《Ain’t Nothing Sweet》MV,他們絕對能立即把你吸引。這次來港,二人還會跟多位本地中西音樂家合作,不知會擦出甚麼火花?

與BYOS合作的本地樂手,粒粒皆星,有敲擊名家龍向榮、樂隊Kolor結他手Robin羅灝斌、爵士鼓手Nate黃彥康、鋼琴家黃乃威、胡琴大師辛小紅與辛小玲、笙演奏家李俐錦及古琴演奏家王悠荻,齊集傳統中國樂器分類的八音(即以樂器材料分成金、石、絲、竹、土、木、革、匏八大類),演奏鄧樂妍、伍仲衡、金培達、羅堅、楊嘉輝、劉子豪六位風格範疇各異的著名作曲家全新創作。這六位作曲家還會有一場由全本地樂手演奏擔綱演出的敲擊作品音樂會。可見創造新聲音也是鼓手節非常重視的一環--既然藝術總監鄧樂妍本身就是作曲家,有這樣的取向,也是自然而已。

鼓樂或是敲擊樂,是人聲以外最原始的音樂。心跳是節奏,步行是節奏,我們的一舉手一投足也是節奏。我想,香港國際鼓手節推廣鼓樂,對香港的音樂教育,將是一項功德。回看文化中心大堂那些樂在其中的小孩,音樂演奏並非遙不可及,終究原始的韻律,已是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