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六與鼠.胡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主持了布達佩斯吉卜賽交響樂團(匈牙利文原名「100人的吉卜賽樂團」,絕不是交響樂團)的「演後開評」分享會,我們提出了一個問:到底這個「匈牙利的吉卜賽樂團有多吉卜賽?有多匈牙利?」我們作為外人當然莫衷一事。
於是乎,會後我特地問了港樂前大號首席沈伯利。
他說:「匈牙利人當然都認識這樂團,但由於他們都是吉卜賽人,沒有人會認真把他們視為真正匈牙利文化的一部份。」他再補充道:「他們能代表吉卜賽音樂,但不能代表匈牙利音樂,絕不。」
原來,對於匈牙利人來說,吉卜賽就是吉卜賽,絕不是匈牙利文化的一部份。
也許他們的吉卜賽風格確毋庸置疑,但如果將之視為匈牙利音樂,那可以引發出牽涉身份認同與族群意識的漫長討論!
但可以肯定的是,吉卜賽人至今,仍然是被邊緣化的一群。
P.S. 突然想起,電影《Le Concert》裡面的雜牌軍樂團就有一位俄羅斯吉卜賽人首席--與其他吉卜賽人露宿莫斯科街頭的他除了琴藝高超,還為全個樂團弄到假護照出國,非常「吉卜賽」--無家可歸、擅長不法勾當,不就是一般人對吉卜賽人的想像?